第A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一部《雷雨》历久弥新

北京人艺看家戏《雷雨》6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复排导演顾威说,今年的演出更加强调演员的“心象”,让演员在内心戏上下功夫。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作之一,发表于1934年。该剧在两个场景、不到24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根据曹禺的阐释,《雷雨》是他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显示的是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作者用一种悲悯的心情写人类受自己和不可知力量的捉弄。

从1954年起,《雷雨》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培养了几代演员和观众。对于这样的经典,复排导演顾威称,观众已经不是来看这个故事,而是在看舞台上如何去表现这个故事,怎样演出人物的心理,让心理和行动统一。

“今年的演出,我们更加强调演员的‘心象’,让演员在内心戏上下功夫,尤其是几位新加入的年轻演员,要从内心上去接近人物。”顾威说,“还有就是传承这部戏的风格和韵味,要靠台词去体现。演员说话的方式,得是剧中人物的。因为我们的观众太专业了,如果味道不对,不用导演说话,观众就先指出了。”

“心象”是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性运用斯坦尼体系使之中国化而创造的表演术语,强调演员“从生活出发”,通过摹仿角色的外部特征进入内心体验,在想象中看到的角色形象,即“心象”,并通过反复描摹与练习,消除表演意识,让“心象”逐渐“化”到演员身上,最终成为舞台“形象”。

据新华社电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