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益·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追寻那抹百年红

听“口述人生”志愿者讲述背后的故事

青年报记者 孙琪

    “边走访边学‘四史’,这次扎实了!”

    志愿者采访老战士虞仁昌。

    老战士顾祖恩。本版受访者供图

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希望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团市委、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就以“口述人生传薪火、不忘初心担使命”为主题,积极组织动员广大“金晖行动”青年志愿者结对服务老党员,通过一次上门走访、一次志愿服务、一场深度交流、一篇心得感悟、一张纪念照片等形式深入学习四史。如今志愿者们整理出100位老党员故事,这些老党员中不少就是老战士,近日,记者联系了其中三位志愿者,听他们讲述自己边做志愿,边学“四史”的心路故事。据悉,这100名老党员的故事即将编辑成书,以此为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献礼!

青年报记者 孙琪

采访完老兵,我报名去参军

革命者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的忠诚和担当的品格,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散发着夺目的人格光辉,具有不拘时空的真理力量。

志愿者宋芃磊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大二生,去年6月,他与小伙伴盛晔飞等人参加了团市委、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金晖行动”口述人生志愿服务项目,专访了老兵顾盛荣等人。“我对‘四史’的所有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和书本,这次能够与老党员们近距离接触,实在太好了。” 

宋芃磊回忆,顾盛荣老先生家住徐汇区,年已古稀的他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老人拿着一张1970年12月拍下的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和志愿者们重温起50年前的从军激情岁月史。最初,顾老是一名后勤兵,手握钢枪守农田,虽有遗憾,但他始终恪守“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那里”的军人素质和修养,数年后,他被分配到了海军,不惧枯燥的海上生活,勤练技术、坚守纪律,两次获得了“优秀士兵”的称号。

宋芃磊有时被老人的当兵趣事逗笑,有时被那个年代的军人荣誉感所折服,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完成了。小宋认真整理着老人的采访记录时,更多被老人的革命经历和人生态度深深打动,深感军人才是这个国家最可爱的人,心中一直有股挥之不去的激动。上海8月征兵,他立刻报名参军,“可惜体检未能过关”。这令小宋扼腕不已。但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口述人生”上,他表示:“虽然我不能从军卫国,但我宣讲好四史故事的责任和激情永远不会消退,我和伙伴们也将用青春去书写新时代的强国故事。”

从英雄身上汲取信仰力量

用1500字讲完92岁老人虞仁昌一生故事,95后的志愿者徐欧阳与小伙伴们既兴奋,又深感下笔如有千钧重,因为虞仁昌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雷锋精神的宣传员,还是一名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英雄,他身上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徐欧阳是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的一名医务工作者,热心公益的他2016年结识了虞仁昌老人。“虞老是雷锋生前所在连的连长,当年是他亲自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回连队,后又任命雷锋为班长的。”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俱进,熠熠生辉,老先生作为宣传员功不可没。虞老位于杨浦区的家就是半个雷锋纪念馆,书房里堆满雷锋主题的书籍和各种文献资料,墙上的书法作品都是学雷锋语录,甚至照片也都与雷锋有关。徐欧阳这些年来也经常带着大学生青年来听虞老讲雷锋的故事。

但令徐欧阳诧异的是,直到他去年1月参与“金晖行动”口述人生志愿服务项目,才知道这位熟悉的老人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英雄。虞仁昌1949年参军,1950年入党,1952年随部队奔赴朝鲜,在冰天雪地的前线挖坑道,在美军的飞机轰炸中修工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虞仁昌和他的部队继续留在朝鲜数年,修建铁路,架设桥梁,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如今老人已经92岁高龄,身患肺癌,每次一讲起雷锋,总是眼含热泪,却对自己的英雄过往极少提及。

“老英雄一辈子英勇无畏,生活上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令人钦佩,我们用了两周时间字斟句酌,才完成了稿件撰写。”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徐欧阳,去年大半的时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每天忙着核酸采样、核酸检测,有时变身“大白”去上海南站、入境隔离点做医疗保障,一做就是十多个小时,但他只要一有空就扑在“口述人生”项目上,前后参与33个老革命的采访。“记录这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英雄故事,让我坚定了信仰,汲取了力量,对抗疫胜利满怀希望。”徐欧阳告诉记者,他是一大会址志愿者,今年会用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八方宾客。 

“边走访边学‘四史’,这次扎实了!”

00后王晨芸是杉达学院一名新闻系的大二生,身为杉达公益志愿服务队队长的她去年12月参与了“口述人生”项目。她与小伙伴们走访的人物中,有抗美援朝老兵,有街道第一任居委主任,有原市科委处级调研员……每个人故事背后都有一串与革命、与建国、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历史。为了准确记录报道,王晨芸与伙伴们边记录整理,边翻阅对照近现代史资料,完成了一次别样的“四史”学习过程。

王晨芸的团队采访过一位名叫顾祖恩的老党员,在帮助梳理老人资料时,王晨芸数次泪盈于睫。1952年,17岁的顾祖恩同另外5位乡民兵连长报名参军,奔赴朝鲜战场。出发前,他与同乡的战友顾森源有个约定:“谁牺牲了,另一个就要照顾对方的家人”。

1956年,顾祖恩因负伤先期回国。战事结束后,他几经周折找到顾森源的家,得知战友已在战场上牺牲后,他毫不犹豫对顾森源的母亲孙桂琴说:“妈妈,你不要悲伤,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这一照顾就是50多年。顾祖恩为了给“母亲”治病,把自己的手表和自行车都卖了,妻子孟宪芳对此毫无怨言。直到2008年9月,孙桂琴老人走完了她96年的人生路。

记录着一位位革命前辈在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耄耋之年仍心系我党,要为党和人民事业继续奋斗的动人事迹,入党积极分子王晨芸感佩不已,她在自己的最近一期的思想汇报里写道:“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这更让我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不是因为这个头衔,而是因为我在身为党员的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与先进性。”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