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爱馨苑”里的爱与新

    街道残联专职干部董群琼介绍智慧大脑。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开栏的话

数字化正在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上海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上海正以“数字化”为驱动,巩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构筑新的战略优势,创造人民城市数字化美好生活体验。

青年报今起推出“智慧赋能 美好的‘数治生活’”系列报道,走进小区,一起看看智能设施、艺术共享等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数治”新范式,看看青年力量又是如何参与其中。

■03

【编者按】

2020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深刻认识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同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提高现代化治理效能。

青年报即日起推出“智慧赋能 美好的‘数治生活’”系列报道,走进小区,一起看看智能设施、艺术共享等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数治”新范式,也同时寻找“数冶”时代里的青年元素。

“AI+社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让长宁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名声在外,而新泾六村的“兄弟”新泾五村,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经历城市微更新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五村内有长宁区首个智慧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爱馨苑”,刷脸签到,系统“一屏管理”,智慧社区建设无处不在。已经竣工将于今年开放的居民服务中心也将兼顾智慧与实用。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变形金刚”

年轻团队带来了无障碍神器

一早8:30,小倩(化名)从家里步行10分钟,来到新泾五村内的“爱馨苑”,穿过楼前活动区域,她在签到电子屏前停留了10秒,刷脸签到后走进了一楼“阳光之家”活动室,门口的电子屏上显示着课程表,“8:30-9:00,测温检查、消毒;9:00-11:00,农民画;12:00 午餐……”喜欢画画的小倩这次跟着老师画了西郊农民画,画面上有黄浦江、立交桥,也有东方明珠、四叶草等地标性建筑,有一门技能对这些特殊的“阳光学员”来说很重要。

小倩加入“阳光之家”才2个月,已经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她也很喜欢新环境,“新教室颜色很好看,很高级。”

作为长宁区2020年创新社区治理“一街一品”项目之一,也是全区首个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的智慧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爱馨苑”嵌在新泾五村内,占地面积近24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

这里原本是包括残联、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等在内的社区用地,由于房屋老化,设备陈旧,难以匹配智慧社区、精品社区的建设要求,2019年进行全面改造,如今面向全社区及区内残疾人群开放,社区居民亦可通过预约使用中心活动空间。

“爱馨苑”的改造及运营都由年轻的团队负责,街道残联专职干部董群琼就是其中之一。考虑到服务的是社区残障人士,在房间功能设计、添加辅具方面,董群琼花了不少心思。

就如二楼家庭无障碍体验区里藏着不少“变形金刚”。智能骑行电动行李箱集收纳和代步功能于一体,即便腿脚不便也可与家人一同出行旅游;智能家用多功能护理床,可支持分区护理,全自动手电一体,结合智能床垫亦可实时查看使用者的心率、血压等信息。每一种辅具都经历考量、测试后才引进“爱馨苑”,“这些辅具都可以租赁,方便社区需要的人。”

智慧“大脑”

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两楼多功能室里,大屏幕显示的智慧助残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是“爱馨苑”的“大脑”。一楼的电子签到屏,无障碍放映厅、阳光之家等9个功能房间门口的电子门牌屏幕,都链接到这个系统里。

“这个系统大约综合了七八个系统的功能。”董群琼介绍,该系统有内、外网服务模式,内网系统将街道残疾人的个人信息、救助信息、就业信息、求职信息、事务办理信息等汇总起来,结合管理模块和统计分析功能模块,通过大数据对人群进行分类,针对性推荐可办理事项、享受政策、工作信息等;还可进行实时跟踪,一旦系统预警,助残员会及时上门。

现场通过屏幕能看到,主界面上显示着2000余人的残疾人总人数,900余件残联业务受理量等。进入分级菜单,如主动式服务一栏里,受助人员的残疾类别、残疾级别、联系方式、可推送服务都有记录,对方是“有求职需求”还是“临近退休”,也都罗列明晰,服务将更具针对性。

外网微信服务号则具备残疾人信息、志愿者服务、就业创业、职业培训、视频直播、康复服务、信息发布、辅具展示与租赁等模块。使用者拥有独立的二维码,系统还会根据残疾类型的不同,“智能”分拣信息,分类推送给残疾人,文章配有语音朗读功能,系统配有视障版模式,可让视障人士享受助残服务。

“通过智能手段,最终我们想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提高人文关怀,让他们也能切实感受温度,拥有归属认同感。这也是现代社区精细化服务的一种体现。”

充满期待

居民服务中心重“智慧”更重实用

新泾五村是个拥有1591户人家的老小区,既有两幢高层建筑,也有二十三幢多层建筑,房屋类型复杂,商品房、售后公房、公租房、动迁安置房均有。

新泾五村有支年轻的社区服务团队,居委党总支书记冯冰清是名85后,她说,2018年开始精品小区改造后,老小区总共进行了50多项项目改造。如今老小区里设有智慧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就在服务中心隔壁,历时9个月施工的新泾五村居民服务中心在去年年底终于竣工了,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布置软装。

居民服务中心周边的广场还是整个新泾五村的中心绿地,拥有健身点、健身步道、休闲广场等,目前已经拆除施工围挡,择日将正式开放投入使用。

两层的居民服务中心里有什么?冯冰清说,居委会和居民同样充满期待。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将具备亲子娱乐、助餐为老、健身舞蹈、读书阅览、会务视听、居委警务办公等各类社区服务功能。“比如二楼会打造一个阅读天地,面向白领、青年家长及孩子。有老人反映就餐困难,一楼会设立助餐点,服务好社区老人。经各方沟通后,可能还会引入更多智能设备。智慧社区建设,在智能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性,要让居民感受到宜居、安居,真正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