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人民城市 上海模样 青春力量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1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铭记那些将寒意驱散的温暖铭记在凛风中勃发的生机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叶晓路和小伙伴们也将迎来事业的新征程。受访者供图

告别2020,迎来2021。这不是个普通的新年,“十四五”的开局,意味着新的变局即将拉开序幕。下一个五年,上海将置身何位?取决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上海人。转型、优化;找寻先机、转化危机;“读透”时局、“穿透”变局。当竞争转向高阶,当纬度再次扩展,上海的所作所为,更是取决于这个城市最中坚的力量,那些年轻的人们。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建设者,是艰难时局下的坚守者,是站在潮头的开创者,是攻坚克难的带头者。新年伊始,在城市的不同地方,因为他们的不约而同与共同憧憬,才能为上海的未来画出更好的模样。

新冠科!再出发!

新年第一天,李锋会如往常一样,大清早来到医院。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展望未来,新冠疫情尚未结束,这份坚守的职责还将继续。2020年12月 26日,距离2021年元旦不到一周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全国首创“新冠科”,以此助力疫情常态化防控。今后,这个全新的“新冠科”将实现专病专收,形成确诊病例从随访门诊、应急病区、影像检查到检验检测全流程闭环管理,为救治主战场提供制度保障。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正式担任新冠科的科室主任。新冠疫情暴发后,李锋便没有离开过这个战场。而这一次,新冠科成立,对于李锋团队而言,则是一次再出发!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为生命亮灯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上海市防控新冠肺炎的“桥头堡”,医疗救治的“主战场”。自疫情一开始,这里便采取集中全市优势专科和专家、实行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筑起了一道让人信赖的坚强防线,成为城市公共卫生的安全屏障。157天,是一种坚守。从小年夜那天起,他带领着团队进入A3应急病房,一直到酷暑才离开,足足待了157天,其间他仅仅回家过一天。作为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专家,李锋曾参与过人感染禽流感等多场公共卫生“硬仗”。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疫情来势如此凶猛,且时间那么长。“说害怕,倒真的没有。如果连我们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生,都保护不了自己,那其他人就更难了。”李锋说,虽然他对自己以及团队有着自信,不过仍能时刻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着的那股紧张气氛。

面对八旬父母,李锋在电话这头“佯装轻松”,“我没事的,冬春本来就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就是在医院值班。”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次是一场需要克服重重难关的硬仗。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境外输入、本土零星散发形势仍然严峻。紧绷的神经,应激的状态……自收治首批确诊患者以来,市公卫中心,一直不分昼夜地为生命亮着灯。

跟随在李锋身边的是一个青年而有力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1984年出生的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吴元浩就是团队主力之一。“H7N9疫情发生后,我参与了第一例重症患者的救治;埃博拉疫情后我们收治的第一位疑似患者,我也参与了救治。这一次,我仍然必须上。”市公卫中心参与收治的第一位上ECMO的重症患者后,吴元浩也参与了救治。在重症医学科,他更能体会到护理的意义所在。“在这里,你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忘了自己。疫情最初暴发时,重症病区里的护士,平均每天只睡3-4个小时,医生平均睡4-5个小时。基本上每10天换防,出去休息,缓解消耗过大的体力。”吴元浩说。

创造生命的奇迹

新年第一天,李锋如往常一样,大清早就来到了他的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病房,一一询问患者的病情。有的患者刚刚住进来,有的则已经前后待了好几个月。冬季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病房里住着好几位重症患者。从A3隔离病房出来后,科室有着大量的工作还等着他。对于医者而言,患者的病情始终是最让人挂心的。就在上个月,李锋刚刚将科室里的“宝贝”——何老伯,健健康康地送出了医院。70多岁的何老伯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就被送到了这里接受治疗。这期间,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来,何老伯的新冠肺炎治疗痊愈了,跟着李锋一起回到了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但是因为消化道的并发症,他仍然需要住院接受治疗观察。住的时间长了,何老伯心情越来越放松,气色越来越好。面对镜头,他会摆出“胜利”的手势。

“刚送来的时候,他的病情恶化非常快。其间插过管、上过ECMO。在何老伯身上,有着太多医务人员的心血。”李锋说,何老伯出院那一天,他的心情有些复杂,高兴却带有不舍,毕竟这位患者和他们一起奋战了7个多月,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与新冠疫情的这场战疫中,大家也真正做到了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应对病毒和战胜病毒。李锋说,何老伯痊愈出院了,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李锋也期待着,新的一年中,会不断创造奇迹!

2020年12月2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全国首创“新冠科”,这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临床科室。李锋,正式担任新冠科的科室主任。

“担任新冠科主任,确实让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李锋说,专门成立的“新冠科”,可以承担起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所有工作,不仅精力更集中,而且还可以在医院内部进行防疫协调,使防疫管理更加高效有序。新冠科成立了,科室的每位成员都深知这份责任重大。展望未来,李锋说,在技术层面,“新冠科”的任务很多,不仅将承担起临床救治,还需要承担起诊疗规范、临床药物试验等多项技术操作。“不过,经过前一阶段的救治工作,我们开始对这个新冠肺炎这个疾病本身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而且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大家对这场疫情的胜利越来越有信心。”经历了快一年的战斗,吴元浩觉得自己迅速成长了,可以承担的责任也将更大。新冠疫情,终将过去;救死扶伤,却没有终点!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危难时刻勇敢“正行”正是医者该有的使命和担当。

科创筑梦想青春正当时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旦,即便在未来几天的国定假期,叶晓路和团队成员也相约每晚9点召开简短的工作例会。假日结束后,他将为下一轮融资奔波,新年站在新起点上再出发。

2020年7月份,叶晓路所在的上海炎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这支全新的科创团队要做的是创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助力企业发展。没想到,从去年9月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一词就被密集提及。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更是被明确写入指导思想。这对叶晓路们无疑是利好消息。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从打工金领到创业狗的转型希望打造全新国产大数据处理平台

2020年12月31日,叶晓路和往常一样,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上午做产品路线规划,中午安排了一场VC路演,下午与FA对接。但这一天也和平常的工作日不同,因为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他和团队成员来了一次聚会,共度happy hour(快乐时光),迎接全新的一年。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2021年的到来,叶晓路和小伙伴们也将迎来事业的新征程。一想到今年五六月份炎黄数据平台会有一个正式版本出炉,叶晓路就兴奋无比。

叶晓路和团队成员正在开发的是通用的大数据基础分析平台。通俗地讲,就好比公司给车厂提供的是汽车引擎、发动机,至于车厂买了发动机后想要造什么样的车,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各凭本事。

就在前几天,炎黄数据平台刚刚获得了2020上海·杨浦创业之星云大赛的创业之星称号。

在成为这家初创型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前,叶晓路和团队大部分成员共事于一家在行业内具有龙头地位的外企,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对大数据分析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大数据的特点大家并不陌生:量大、种类多、产生速度快、变化快。但与此同时,大数据在处理过程也不断遇到各种挑战。比如数据源的多样性、数据格式的纷繁复杂。”

叶晓路介绍说,传统的大数据处理模式是写时模式,即搜集大量数据后先进行清洗,但后期的处理过程中,一旦发现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面临很大的挫败感,或者只能重新设计场景,重新清洗。而他们正在研发的炎黄数据平台是基于读时建模的大数据分析基础引擎,可以实时分析大数据,基于原始数据(非ETL),关联多数据源,采用灵活的信息抽取。“我们能够自主地处理大数据里面绝大部分的数据类型。无论是复杂的数据格式,或者是复杂的数据来源都能够快速地导入和存储。最突出的优势是读时处理模式,即把原始数据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进入系统。无论是业务人员还是数据科学家都可以直接在这些数据上通过不同的视角、维度进行查询、探索,并把结果轻松地用图表或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业务高速扩张。未来,企业开辟一条新的业务线将不再需要配套庞大的数据工程团队,有效解决了有钱也找不到人才的扩张窘境。”

早在8年前,叶晓路的老东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300多亿美元。因为读时模式的技术壁垒非常高,除了老东家外,市场上几乎没有同类产品出现。这给了团队成员创业莫大的底气。“做这一行需要长时间的人力资源积累。不管是工程人员还是开发者没有十几年的经验很难上手。”

叶晓路将这次创业视为厚积薄发的结果。“过去积累了那么多年,我们一直想在某一个时刻,用之前积累的知识,打造一个国产化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产品。”

很兴奋、也很自豪对新年即将迎来的新挑战充满期待

从一名IT男到CEO的转型,叶晓路实现了无缝衔接。原因是目前公司的20多名核心员工在一起工作的平均时间超过10年了。“我们的管理成本非常低,接近零。大家各自分工相当明确。”

1986年出生的李宏基就是叶晓路口中的零成本沟通研发人员。2020年的最后一天,他忙着写代码,和客户沟通需求事宜。看似和上海滩千千万万的程序员别无二致。

但对于这位34岁的青年工程师来说,转换赛道并非是从一个办公室搬到另一个办公室写代码。他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充满了憧憬。“今年疫情对很多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危中有机,比如远程视频教育、线上少儿APP、短视频等行业都实现了逆势增长。尤其是我从事的大数据行业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我打算搏一搏。”

这次加入创业团队,在他看来,性质截然不同,如果说以前自己从事的是一份工作,现在全情投入的则是一份事业。

目前,李宏基的主要工作就是写代码,搜集用户需求,将客户的想法变成现实的产品,呈现软件解决方案。“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有了可以演示的Demo产品,未来希望获得更多投资人的青睐。预计明年我们比今年面临的挑战要更大,因为随着产品慢慢步入正轨,距离客户越来越近,会加速研发的需求。一旦有客户真正使用产品了后,他们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反馈碰到的各种技术、需求方面的问题,我们就要实时提供解决方案,突破技术上的瓶颈。”

最近的他干劲十足,在工作之余,还会利用空余时间翻看代码方面的专业书,关注科技账号、科技类视频博主、行业大佬的演讲,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实时把握科技发展走势。

“我希望自己能在业务上更加专精。不断改进客户使用体验,改进产品的效率,使其性能更加快速。”李宏基介绍说,传统的数据都是采取人工统计方式,很多公司用Excel报表记录数据,数据间缺乏交互和耦合。但随着市场对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数据软件分析工具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而且初创公司没那么多顾虑,没大公司那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在重新构建一套新的系统后,性能比传统的平台要好很多。”

让李宏基兴奋不已的是,自己加入的还是一家民族企业,这赋予了这个新征途更多的荣誉感。“现在国外很多论坛、社区上的一些技术难题到现在都无法解决。突破技术壁垒很有挑战性,充满了乐趣。”

“公司建立之初融资阶段,曾有几家公司希望收购我们。在经过了内部激烈的讨论后,我们婉拒了。因为我们想做的事不止那么小。也不想那么快恢复到打工人的身份。”叶晓路告诉记者。

“现在做的事让我兴奋,很自豪!”李宏基希望,随着新年公司融资成功,未来有更多有才华的小伙伴能加入团队。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