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青年科研团队:我们和北斗共成长 交出圆满成绩单

    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林宝军(右六)与王丹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对于北斗人来说,这一刻就像高考后,为我们多年来的努力交出一份圆满的成绩单。”远在上海的85后北斗三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王丹难掩心中激动之情,正是这支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科研团队,挑起了北斗三号卫星的大梁。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昨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85后北斗三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王丹难掩心中激动之情,正是她带领着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科研团队,挑起了北斗三号卫星的大梁。

青年报记者 郭颖

仅工作8年研制与发射12颗北斗卫星

虽然工作只有8年,却参加了12颗北斗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当看到开通仪式短片里北斗卫星笼罩地球的画面时,王丹感动得要哭了,“因为这里面有我们做的卫星,有我参与的卫星。”几年的工作场景和付出的心血像过电影一样,王丹感慨“终于等到这一天”。

2012年4月,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处理(水下)专业硕士毕业后,王丹便来到上海,进入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参加北斗卫星总体设计工作。事实上,王丹的专业并不是很对口,她是学水下导航的,和无线电导航有点差别。当时她并没有想过会干航天,去投简历面试也是为了陪同学,没想到却是“无心插柳”。

王丹记得,面试她的林总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是关于水下定位的试验结果,让她解释一下给他听。“我讲了定位导航的基本原理和试验结果分析情况,林总就没有再问我问题。一开始我想,应该没有被选中,否则怎么会只问了一个问题。”王丹笑言,没想到自己最后通过了面试,“可能林总会看人,觉得我有潜力,可以培养吧。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感激林总,没有他,我不会来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也不会从事北斗工作。”

王丹口中的林总,便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研究员。此番他赴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开通仪式。林总在北斗三号卫星团队中,是父亲般的存在。

以近50%创新技术带领年轻团队接受挑战

刚工作那会儿,想到从事卫星设计工作,而且是北斗卫星的设计,王丹觉得跟周围做编程、金融的同学相比,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为即将到来的生活兴奋不已。可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简单而枯燥,尤其是跟同学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相比,更让她感到了迷茫。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释怀了王丹所有的疑惑和焦躁,让她明白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想象的美好,更需要责任和温度。

“那是一次正样设计评审,专家对我们的卫星设计提出了严厉的质疑。质疑的声音让我沮丧,我觉得我的团队都已经很辛苦了,为什么还会遭到那么多人的不信任?”正当王丹泄气的时候,林总对专家说的一席话,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

“林总说,北斗系统是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技术最复杂、建设周期最长的航天基础工程。我们要做就做敢于超过GPS的中国导航卫星,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国际一流的导航系统。”王丹回忆道,“在北斗卫星的研制中,我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这支年轻的队伍中80后占了76%,再加上近50%的创新技术,质疑之声在所难免。正是这样,我们才需如履薄冰并且坦然地接受挑战。用真实有效的在轨试验数据,回复那些质疑的声音。”

王丹感谢领导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与信任。从2015年至参加第一次发射任务,她出任了卫星飞控组副组长,在北斗卫星第30颗、第31颗发射任务中,她更是担任了卫星的90岗。“当卫星入轨、帆板展开的口令由我喊出时,我更加明白工作的责任与使命的意义。”

创新责无旁贷实现多项国际国内首次突破

“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拼搏,但是从事航天事业却给了我们很多荣誉与自己内心的坚定,所以作为青年北斗人,我们的拼搏还带了很多爱国情怀。”王丹说,他们团队平均年龄才30岁出头,首次参与卫星研制的人员过半,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不仅没有航天重大型号的经验,甚至连工程经验都没有。然而就是凭借着“老中青传帮带”“干中学、学中干”的培养模式,贯彻着能力比资历更重要的“唯才是用”标准,很多年轻人在平凡的岗位中脱颖而出。林总就曾说:“只要不笨,要勇于向青年人压担子、给机会,放手尝试他们一定能做好。”

新一代导航卫星上大量采用了国际首次、国内首次的创新技术和设计方案:首次实现单独星敏定姿技术、首次采用框架面板构型、首次验证上面级直接入轨发射方式、首次验证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体制……面对这么多的创新,年轻人责无旁贷。他们敢于拼博,甘于奉献,老一代航天人的精神仍在传承,烈火岁月同样锻造今天的青年一代。

“2035年北斗将实现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导航授时体系,这对于每一个北斗人来说就是下一阶段的规划和目标。”王丹表示,“相关工作早已启动,我们将继续为北斗事业添砖加瓦!”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