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上海科技奖励大会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特等奖首现“三星同曜” 科研后浪成创新“顶流”

青年报记者 郭颖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召开,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308项(人)被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田禾、陈亚珠两位院士荣获科技功臣奖,青年科学家表现抢眼。

青年报记者 郭颖 

从2019年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每年评选,奖金也从30万增加到了50万。此番许琛琦、郭志前、何斌、曹育才、姜育刚、吴江斌、张龙、赵晨、刘振民、王少白10人荣获本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其中最年轻的王少白出生于1985年。

据统计,本年度领军人才以40至50岁区间居多。这一科研经验丰富、相对成熟的年龄层,占比为40.61%。科研主力以30至40岁区间居多,全部完成人中,正处于上升通道且最有创新活力的这一群体,占比38.89%。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度共有42个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为80后,其中主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大型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协同优化与智能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的上海交通大学黄文焘副教授出生于1988年,是今年所有第一完成人中最年轻的。

31个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有3项,是近年来上海市科技奖励最多的一次。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获得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实现了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突破,对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完成的“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创造性地提出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全新途径,也深化了我们对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有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完成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开发了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力控制等领域的可信软件,为这些领域的自主可控保驾护航。

20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由华东师范大学何积丰等完成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获特等奖。保障高端装备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是国际公认的重大挑战,特别是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电力控制等攸关安全的领域。项目组采用形式化分析、测试与验证等核心技术,首创形式化统一建模理论与多维度验证技术,解决了困扰国际学术界20多年的难题。

此外,由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沈百飞等完成的《超强激光驱动粒子源与新光场》等43个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等完成的《SMILE还近视眼一个微笑》等1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这2位外籍专家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