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5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5G时代社区养老走入智慧模式

建云端档案 实时了解健康状态

青年报记者 杨颖

    打浦桥街道的老人在智慧健康小屋休闲娱乐。

    甘泉街道的为老服务中心。

    古美街道的为老服务中心。本版图片 青年报 杨颖 摄

上海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为老服务体系建设正日趋完善。在市政府积极的倡导之下,一个较为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正在形成。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关于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并指出,要找准抓手和发力点,聚焦老年人需求最迫切、上海基础较好的领域,促进养老产业驶入快车道。对此,记者走访了三个街道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探访5G时代社区养老的各种新模式、新探索。

青年报记者 杨颖

打浦桥街道

让健康走上云平台

周阿姨是居住在打浦桥街道的老年居民,她有一个习惯,就是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几乎每个星期,她都要到医院,量下血压,验下血糖,查下血脂。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时候更是各种检查。通常,一次就至少半天,耗费时间不说,还要担心交叉感染。

自从打浦桥街道为老服务中心智慧健康小屋建成后,她就再也不是医院的常客了。每天,她会到智慧健康小屋打卡。在这里,60岁以上居民可以自主进行各项身体健康指标的检测,包括血脂、血糖、血压等10项指标。然后,刷一下社保卡,这些数据就会上传到“上海健康云”平台。去医院配药,也不必再一项项做检查,这些数据都可以成为医生诊断的参考。

打浦桥街道有居民6.5万,其中,老年人口占比达37.28%,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区。同时,作为一个地处市中心的老城区,这里老年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也要高一些。因此,街道在建设适老服务平台的时候,就将康养作为这个为老服务中心的主题特色。

打浦桥街道的为老服务中心,除了有一般为老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还特别注重健康主题。小小的736平方米空间中,一楼有两组测试设备,包括健康测试和体能测试。有自主行为能力的老人,可以通过测试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情况。这些设备都可以很方便地连上云健康平台,将老人平时自测的指标上传保存。

二楼外面是一个开放空间,新中式的装修清新淡雅,将近一半的面积安放了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各项健身设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辅导。最受老人青睐的是被动运动沙发,坐在沙发上,一边身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着,一边跟老伙伴聊天,运动的同时交朋友。在运动区域旁边,是老人活动区域,三五老友,一杯清茶,一个棋盘,几个钟头,宛如完成了一次心理按摩。

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对老人健康的关心,已经从生理方面深入到了心理方面。在二楼,打浦桥街道为老服务中心专门辟出了一个空间,将为老中心内的日间照料服务升级为针对认知症老人的“记忆小屋”。为老服务中心聘请了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早期认知症老人进行诊断和辅导。

这里,还有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友之家”、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抗压联盟”、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家园”等,这些项目集宣教、指导、干预、跟踪和反馈于一体,为老人提供康养知识、开展康复训练、提升健康水平,也使为老中心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康养大联盟。

甘泉路街道

让需求融进大数据

用甘泉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敏娣的话说,街道的老龄化程度为全区之首,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总户籍人口的45.63%。其中还有不少独居老人、纯老家庭、残疾老人、失独老人等社区各类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相比那些有自主活动能力的老人,他们更需要雪中送炭。社区为老服务干部,如何将如此大体量的服务对象均衡好,安排妥,是一件很考验智慧的事。

大数据进入政务平台,打开了街道干部的思路。一个“街道-居委会-个体”三级社区常住老年人口数据库建立起来了。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数据的平面化状态,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他们通过手机系统便捷式采集社区老年人信息,针对老年人个体形成独立档案,将老年人居住情况、子女情况、享受养老政策情况、享受社区为老服务情况等重要内容融入档案设置,通过增添各类“标签”描绘老年人清晰的“个体画像”,并将实时更新信息库工作落实到人,实现对小区常住老年人口数据在居委会层面上的特征分析,通过“一居委一界面”精准描绘小区老年人“分类画像”。这样,当街道养老服务干部打开手机时,看到的就不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鲜明特征,有个体实际需要的人:张家老伯伯子女不在身边,独居,有心脏病史,需要定期家访;李家老夫妻高龄,有子女同住,只需白天关注;杜家奶奶残疾,不能下楼,需要送餐……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和画像还不是静态的,街道在打造数据平台时还引进了人工智能手段,所有的数据,都有一定的自动更新功能。比如,今年,有老人89岁,明年一到老人生日,系统就自动升级,提示服务者:老人要享受90高龄的相关政策了。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走街串门很是不易。居委会社工们打开手机,一目了然地发现老人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地提供各项服务。

打浦桥街道有自主行为能力的老人津津乐道于健康养生,甘泉路街道的大量独居老人、纯老家庭和残疾老人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自主能力比较差的老人来说,在家里跌倒怎么办、失火感知迟缓会不会酿成大祸,甚至睡觉房门有没有关上,都会成为大问题。

通过大数据系统里个性鲜明的老人状况显示,甘泉路街道有的放矢地为社区独居老人和部分特殊困难老人安装“智慧安防”四件套(烟感、门磁、燃气、红外线)和睡眠监测仪,并与普陀区“智连普陀。城市大脑”平台进行功能联接,这样,这些老人家庭一旦发生问题,大数据系统就会后台报警,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就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避免老人发生危险。到2019年年底,居家智慧安防系统已经安装201套,后续还将安装1000余套,力争覆盖社区全部独居和困难老人家庭。

这个项目,就是“幸福甘泉掌上为老服务平台”建设。按照设想,这个平台将拥有为老服务功能和优势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立审核机制,将各类拥有养老服务资源和功能的专业化、社会化机构纳入掌上为老服务平台,将各类涉老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纳入“为老服务加盟商”队伍,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为老服务项目。老人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服务项目。除了公益性的、政府补贴的基本服务外,老人也可以有更加高端和个性化的服务内容选择。

古美路街道

让养老服务全覆盖

古美路街道显然是城市街区的后起之秀,虽然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古美路街道的老人不可避免地达到了25%左右,但和中心城区那些老街区比较,压力显然要小一些。而且,和老旧街区比较,古美路街道无论是公共用房配置,还是地区财力都要略胜一筹,因此,古美路街道的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就比较早,也相对全面。目前,古美路街道辖区内设有3家养老院,3家长者照护之家,6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9个居民区为老服务站,6家日间照料中心,4个睦邻点。

看起来阵容很豪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设置大多是按照市区两级政府要求或者当地养老的需求逐年增加的,各有各的系统。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到大数据平台上,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成为了古美路街道领导思考的大问题。

古美拿出的方案叫“1+33639”,就是将上述的各个机构,以大数据信息化的方式,整合到一个为老服务平台上,将原先不同的项目板块融通到一起。这样,老年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通过“1”,在“33639”上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项浩大的信息平台整合工程已经于两年前启动,今年下半年,将迎来全新的2.0版。而几乎同时,以一张卡、一份清单、一张图、一个实验室、一家食堂为目标的“五个一”为老服务项目,在“一网全覆盖”引领下也已经开始打通。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基于5G时代的大数据云平台,街道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老年人养老的质量,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实惠。而社区居家养老,也正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迈向一个新的时代。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