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凌晨4点,他拍下坚守的“战友”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奉贤区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前天晚上9点至昨天早上9点,在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奉贤区接待点上,来自奉贤区南桥镇的陈佳斌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严防输入,机场成为了战“疫”第一线。3月6日,上海全面启动“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闭环式转运接送境外来沪返沪人员。也就在那天,这名“90后”小伙火速前往机场报到,他推迟了和未婚妻的领证日期,成为了奉贤的“守门员”。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凌晨4:19 

未睡的他拍下战友的辛苦

一个班次12小时,休48小时,5组人员轮岗,前天晚上到昨天早上,陈佳斌刚结束了机场12小时的值守。前晚10点左右,接待点迎来了一名从美国归来的女士,带着三个行李箱。

从飞机落地到来到奉贤区接待点,她已经花了四个小时。现场,陈佳斌询问了一系列的问题:最近14天内到过哪些地区?中转地在哪里?同行的有没有重点区域国家的人?目前的身体状况如何?机上有没有发烧咳嗽的人?并让对方填写了登记表格。

前晚10点半,一行人登车,一路送对方到了南桥镇的社区,由于对方行李不少,他还帮着搬运了行李。

等再次回到机场的接待点,已是昨天凌晨近1点。凌晨4点,醒着的他起身走动了一番,看到各区的“战友”都坚守在岗位上,为守好上海的门户,大家一起努力的样子让他动容,突然想记录下这一刻。拿起手机,陈佳斌一共拍了6张照片。凌晨4:19,一条朋友圈诞生了:半夜睡不着,起身看下战友,你们辛苦了。

想起3月6日第一次上岗,他用了“火速”来形容。

那天,陈佳斌接到任务电话是中午11点,12点半他就赶到指定集合点参加培训,下午2点半到了浦东机场T2航站楼的奉贤区接待点,整装上岗。

当天下午,他们就接到了一名从法兰克福返回奉贤的回国人员。虽然刚上岗还有点怵,但该问的问题,该走的流程一个都不能少,“看到这名归国人员的状态还好,也很配合,就放心多了。”

随后几天,接待点配置了桌椅、防护服、隔离板,晚上还有毛毯,陈佳斌也渐渐把这当成是一项普通的工作。

特别时期

他推迟了和未婚妻的领证时间

陈佳斌是奉贤区南桥镇的储备干部。未婚妻郑明岳和他是高中同学,目前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的医生。他们是新上海人,原本打算2月份回内蒙古老家领证,顺便商量一下婚礼的事宜。因为突发的疫情,俩人的领证计划就此搁浅了。

推迟了领证计划后,小两口一个值守在机场,一个值守在医院。从陈佳斌踏入机场那天起,他们就没有再见过面,每天只能通过微信视频通话。

这次特殊的志愿经历,让陈佳斌体会到了穿着防护服工作的不易,刚上岗的那几天上海还挺冷,防护服里穿着羽绒服,活动起来小心翼翼,不多一会却又出了汗。口罩戴久了勒得耳朵生疼,话讲多了护目镜会起雾。每次结束值守,脱下一次性手套后,皮肤都被浸得泛白。每经历一次,都让他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不易。

穿上防护服后,每个人都变成了“大白”,他们也学起了医护人员,在防护服上写字。一开始除了写名字,他们写得中规中矩:“奉贤加油!上海加油!”

通过几次上岗,陈佳斌仔细观察了其他区的“战友”,发现写什么的都有,“爱吃的东西,无敌美少女,每回在驻点看到新奇的内容,都会定睛多看两眼,也是值守期间最大的乐趣了。”

前几天,同组的老师已经将南桥的logo画在了防护服上。陈佳斌也在想,过几天,他要将自己想吃的美食,比如火锅、烧烤、小笼包、可乐、炸鸡、奶茶,都写到防护服上。

为防止交叉感染,目前陈佳斌回奉贤后也只能在固定地点隔离。他说,镇里的后勤保障很到位,隔离点什么也不缺,就是期盼着疫情结束后能有空出门散心,吃遍烧烤、火锅、小笼包。最重要的,还是希望赶紧和未婚妻回趟老家,下半年能把婚礼办了。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