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3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市区两级外办来了数百名“95后”志愿者

一句话让隔离中的外籍友人安心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何艾倪 受访者供图

    刘梦妤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上海市区两级外办,最近来了近300名“不曾谋面”的“95后”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志愿者。在市外办的统筹协调下,针对境外来沪主要通道和国际社区需要,学校紧急调配英语、日语、韩语、波斯语、意大利语等语种学生,成为线上社区志愿者队伍,他们活跃在线上,电话那头,电脑屏幕前,24小时响应,第一时间协助市外办进行重要文稿的快译,也帮助外籍友人解决疫情时期的“急难愁盼”。

赋予自我更多的责任

意大利语专业大四学生何艾倪,此时正在海南,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成为一名语言志愿者。

“整个寒假都一直在看相关疫情的新闻,心里十分着急。看着很多同龄人已经冲在这场战疫的最前线,这也激励我一直在寻找各种渠道,希望尽我所能,为共同抗疫做一些事情。”当看到学校发布招募语言志愿者消息时,何艾倪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几天前,何艾倪接到的任务是负责与区疾控中心的一个老师和一位处于隔离期的意大利母亲进行中意互译,工作是在线上以微信文字的形式进行。就在何艾倪刚刚进群后不久,意大利母亲也被拉进群。当时,这位母亲用英文问:“我不会说中文,为什么把我拉进这个群?”何艾倪即刻用意大利语做出解释:“女士您好,我可以帮您翻译。”这位母亲很快安心了。

“既然我们参与了志愿服务,就赋予了 自我更多的责任。”何艾倪认为,有效的沟通,正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学外语的同学要发挥自身的所学,学以致用,帮助外籍人士打破沟通的壁垒,既帮助他们更有效解决问题,也让彼此之间更好地相互理解,齐心战疫。

语言是心意的载体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研二学生刘梦妤,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联研究生会副主席。由于日本疫情的扩散,日语翻译人员紧缺,3月初起,刘梦妤身兼二职,目前同时担任了12345日韩热线志愿者日语队伍的负责人,以及上外市外办翻译志愿者队伍中的日语志愿者。

“翻译的内容包括健康信息登记表、居家隔离注意事项等。”刘梦妤介绍道。如今,在志愿翻译中,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前辈老师说的金句——语言是心意的载体。

“我们翻译完之后,会有外办的翻译老师帮助我们进行审核。”刘梦妤说,那天,老师在审核一个关于捐款捐赠的荣誉证书的翻译后说了这句话。当时,这位老师说,志愿者们的翻译用词没有错,但在“信达雅”方面还没有全部到位。因为各界给我们这么多的帮助,所以,在翻译类似感谢材料之时,不仅需要表达出意思,还要符合日本的表达习惯,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刘梦妤说,这份翻译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琐碎和随机,可能需要24小时待命以便随时接受工作群里的通知。于是,这份志愿工作也让她成为了一个“安心”的“低头族”,因为,看到消息秒回,亦是一个志愿者的良好风貌。

近300人进入“战疫”

上外团委介绍,面对越发突出的防输入需要和大学网上教学的开展,学校采取了更进一步的响应机制。

首先是进一步厘清理念,既要保证网上教学秩序正常有序,又要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实践锤炼本领。

其次是建立了储备库,面对防疫急需,上外各院系特别是语言专业采用全覆盖形式,联系在境内的学生“能上尽上”。

目前,语言志愿者的储备库里已经有1100多名师生自发报名,已有近300人进入上岗或值班状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