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上一版   

 

2020年02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奋战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英雄致敬

“打赢防疫战,让大家早日团聚”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郭颖

    本市援鄂医疗队在湖北省武汉当地医院提供支援。    本版受访者供图

    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抵达武汉各大医院后穿着防护服奋战在一线。上海首批援助医疗队成员李冬梅(左图)在完成一日工作后,脸上留下了防护装备的印记。

自1月25日,上海第一批136人援鄂医疗队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起,本市陆续组派6支医疗队,共937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在赴武汉支援的上海医护队伍中,有着不少“巾帼英雄”,她们用专业医护力量守卫着人民的健康。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郭颖

秒回援鄂报名信息,她相信女儿们长大后会理解妈妈

“嗲嗲,家人们等着您回家。”初到武汉的赵晓玲,学会的第一个湖北方言是“嗲嗲”,意为“爷爷”。实际上,她是在病房里学会的这个词语。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仁济医院南院外科监护室的一名危重症专科护士,赵晓玲被分派到了武汉市第三医院新辟出的重症监护病区,面对着的是该院收治的病情最为危重的重症患者。1月31日晚上,她首次进入武汉市第三医院的病区,和当地护理人员一起完成了抵达武汉后第一次值班。

由于处于缺氧的状态,加上对于疾病的恐惧,有些患者的状态不佳,甚至吵着要放弃治疗。医护人员一边治疗,一边劝慰。“当时我和其他上海援鄂医疗队员听到当地医院护士叫患者‘嗲嗲’。了解了意思后,我们也跟着这样称呼并鼓励他们,还加上了一句‘家人们等着您回家’。”得知全国各地都在支援武汉,都在为他们加油,情绪躁动的患者们明显平静了,对于治疗的配合度更高了。

回忆起第一天的工作,赵晓玲用“真正的战场”来形容。那天为了抢救一位病情极速变化的患者,她在半夜12点已经下班的情况下继续工作,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疫情如战场,但肩上的使命让我们必须更加坚定信心。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绝不会后退!”

赵晓玲是一线“战士”,是共产党员,但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这段时间,最让她记挂的就是家中5岁的大女儿和3岁的小女儿。“但作为危重症专科的护士,这个时候我责无旁贷! 所以看到报名信息,我没有联络家人就秒回了‘我愿意’。我想等女儿们长大了,也一定会理解、支持妈妈的选择。”由此及彼,她想到了更多患者的小家庭。“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打赢战‘疫’,让大家早日团圆幸福。”

出征时忘了自己的手腕还正打着封闭,老母亲小腿骨折还没拆石膏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1月 25日集结了136名医疗人员正式进驻武汉当地医院。在这支逆行的团队里,浦东新区肺科医院肺科主任龚惠莉和护理部主任陶燕,结伴随队出征至没有硝烟的战场。

作为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护理岗位管理者、一名非典时期曾战斗在一线的白衣战士,护理部主任陶燕在最需要的时刻再次站了出来,毫不犹疑地呈递了一名“老护理”态度强硬的请战书。她说:“我是医院护理的领头人,每一个护士的情况我都了然于胸,出征疫情重灾区,最佳人选非我莫属!”只是她忘了自己的手腕还正打着封闭,忘了自己老母亲小腿骨折还没拆石膏……“陪家人在家过年团聚固然重要,但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出力更重要,我必须到疫情防控最前线去!”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医院的肺科老主任义无反顾冲上前线,今天自己也不甘示弱,顶上去义不容辞。”身为共产党员的龚惠莉主任请战时,不无动容地表示:“我是党员,危难时刻绝不可退缩。”出征电话铃声响起时,龚惠莉正在做饭,接听后,来不及吃两口热饭,脱下围裙拎起拉杆箱直冲门外,直到此时她还未将出征的消息告知年迈的父母。据悉,龚惠莉在“请战”前,她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刚返沪,期待着一家三口团聚过年。疫情就像无声的命令,让龚惠莉顾不上儿女情长、小家温暖,毅然作出最及时的抉择,说出最朴实的心声。

冲在“前线”,非典、汶川地震之后她又第一个报名驰援武汉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伤康复科护士长李冬梅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护工作。这次驰援武汉,她又是第一个报名冲向“前线”!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微信报名群里简简单单的几句“我排在你前面,你小孩小,我家里没啥牵挂的。”,“作为共产党员,我报名! 我身体好。”,“科室其他人,我也不动员了,孩子都小,就我家里没事。”……让无数人泪目。

之后,她说:“我们很多同

事都报名了,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是换个地方承担我们的责任。”

“武汉迎来了久违的阳光!我上的是早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 由于穿脱防护服太麻烦,在此期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目前我工作的北三病区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有些处于昏迷状态,意识不清,病情随时发生变化。因为里面没有陪护人员,所有的基础护理,说得通俗一点,吃喝拉撒都是需要护理人员来完成的! 所以大家的工作量非常大!”李冬梅在日记里这样记录着。

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连续工作9个小时,其间不吃不喝。当结束一个班次的工作,褪下防护口罩时,模样太让人心疼,脸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记。

“交完班,洗好澡,已经是凌晨3点了,还好出门时在门口拿了件军大衣,御寒能力杠杠的。形象二字是顾不得了! 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感冒啊! 还好医院与宾馆的路程不远,差不多15分钟左右。”李冬梅笑言,“估计没有多少人见过凌晨三四点的武汉,我大概是其中的一个吧! 回到宾馆,睡意倒是没有了,多日种种,真心觉得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

[直击上海发热门诊]

每天提早一小时到岗对患者和“战友”负责

在支援武汉医护力量的同时,上海的医护工作者同样在一线守卫着市民的健康。十几天来,有无数医护人员每天迎着朝霞至医院上班,抗击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怕防护物品没有准备妥当,总要自己提前过来数一下才能心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门诊护士长卢继英早上7点就到达工作医院的发热门诊现场——比发热门诊开诊整整提早了一个小时。这段时间,为了保证发热门诊每天按时、有序地开诊,卢继英总是第一个早早赶到发热门诊,清点、准备各类医疗物资,并及时补充。说起这些,她却连连摆手:“不辛苦不辛苦,其他人比我更辛苦。”她口中的“其他人”是每天直面患者的医护人员。为了做好后方支撑,她每次都会一遍遍叮嘱当天看诊的医务人员如何正确穿戴隔离衣、防护面罩、眼罩,只为保证他们“零”感染。

卢继英也有“冲锋在前”的时候。每当市疾控中心人员来对疑似患者进行采样时,为了保证采样的及时准确,也为了降低“战友”的感染风险,她总是亲自处理采样标本,亲自交给市疾控中心的人员。在疫情面前,像卢继英这样的党员,以及南部门诊党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都纷纷主动请缨参与战“疫”,比如还在挂点滴就报名做志愿护士的团支部书记钱婧媛、带头做好全科宣传防护措施的儿科门诊副护士长裴传凤……一线防疫的日子起早贪黑、循环往复,他们辛苦疲惫却不曾抱怨放弃。他们要用责任与担当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

在支援武汉疫情防控的同时,本市医务工作者也在全力做好申城新冠肺炎病人的医疗救治,并确保上海的医疗服务。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透露,目前,上海有3853家医疗机构,7.77万名医师,9.71万名护士,总体满足上海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