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1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一出原创话剧讲述红色峥嵘校史 上大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学府》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原创话剧《红色学府》。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大幕拉开,1920年的上海码头,乌云密布,一群学生慷慨激昂,他们呐喊着,想要唤醒沉睡的民族:“一群爱国志士苦苦地寻找真理,时代在召唤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人们在追求着光明。”

这是一出原创话剧《红色学府》,台上的表演者是上海大学的学生,导演编剧也出自上大师生,讲述的是上海大学的红色历史。

三幕表演演绎红色校史

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形式风起云涌。由国共合作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学府——上海大学宣告成立。以邓中夏、刘华、阳翰笙等为代表的中共党员在大革命的风雨浪潮中劈风斩浪,锻炼成长,

“为民族独立”、“为国家自强”、“为百姓独立”,以老上大校门为背景的课堂上,身着五四时期服装的青年学生正激烈讨论着邓中夏先生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进上大?”邓中夏先生在这种情况下演讲了《上大使命》一文,铿锵的语调、真挚的情感,让现场观众都忍不住与演讲人共同呼喊起爱国口号,迅速走进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大学逐渐成为了一所红色革命学府。1925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开枪杀害了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顾正红,引起了上海各界的极大愤慨。

五卅惨案当天,受伤及被捕的上大学生达到了几十人。众人聚集,沉痛悼念受难同胞。舞台上烛光点点,散发着无限悲戚。帝国主义军阀的所做作为已让他们忍无可忍。“若我死可使国人协力同心,驱除外辱,光我中华,我愿牺牲! 我先牺牲!”作为公祭主持的刘华此时已是满面泪痕,台下观众备受鼓舞,掌声雷动。

在进行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刘华不幸被捕。直面死亡,他踉跄向前,口中高呼“从前我们的信仰忽然丧失,如今信仰的光明复启,我们又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国际歌》响起,那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同志们重回舞台,他们的身体虽早已深埋泥土,但灵魂仍在牵挂。学生们高呼:“吾辈上大学子,皆炎黄神胄,当复兴国族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努力拼搏。”

一场话剧落幕,但爱国奉献的种子已经深埋在上大人的心中,流淌在上大人的血液里。

生动演绎打动了同学们的心

据介绍,该剧以20世纪20年代为背景,以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工人运动——五卅运动为切入点,以三大幕剧情深入展示了一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大学师生不畏强权,英勇斗争的壮阔画卷。

早在2011年5月,这部由上海大学首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红色校史话剧《红色学府1925》成功首演。学生们在大量查阅和考证《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上海大学史料》等文献的基础上,由2009级影视学院(现为上海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蒋演作为导演,2009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海峰编剧完成了创作。这部话剧还曾荣获上海团市委“唱响青春——2012上海青年文化风尚季”全市巡演重点剧目。去年,《红色学府》重新排演,在今年开年成功演出。新的版本由上海电影学院青年教师孙逊导演。

在剧中扮演李硕勋的上大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谢文韬说,自己感到很荣幸,能在新年伊始为全校师生带来这出舞台表演。“经过长时间的排练,李硕勋的那份坚毅与果敢已经深深地融入我的心中,也让我真切的体会到,即使处于波涛汹涌的时期,无数有志青年仍不管乱云飞渡,为自己的共产理想而奋斗。”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2018级本科生范修竹饰演的是杨之华,杨之华是一个爱国、有情怀的女子,她生活在自己诗意构建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是她一生苦苦追寻过的,有一些东西却看着它在岁月的指缝里流逝。“就算失去秋白后,杨之华在任何的困难前都没有气馁,以毕生的精力践行瞿秋白未完成的愿望,不断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范修竹说,就是怀着对杨之华信念的崇敬之心表演,她才真正地懂得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内涵。

剧目也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心。上大外国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朱宇飞告诉记者,在现场观看,能感受到热血沸腾。“这部舞台剧帮助我们了解了老上大人的慷慨大义,也提醒我们平和风景的来之不易。更提醒我们要趁着年轻去拼搏。”

“虽然是原创剧目,但整体节奏张弛有度,角色演绎也生动传神。”看完演出,上大社会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沚蒨很受感动,尤其是杨之华和瞿秋白的感情线,在她看来是剧中的点睛之笔。“革命年代的儿女情长纯粹壮美,给了这部剧丰富的温度。”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