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这座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阅读之美先从建筑空间开始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版摄影青年报见习 记者 周紫薇

这是一座“网红”图书馆,也曾被设计界誉为年度“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可谓是“流量”与“实力”并存。不足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每年却能吸引200万人次。在这里工作的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不到,馆长是位“80后”。她说,在嘉定图书馆,阅读之美首先从建筑空间开始。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院落

在纵深和纤巧布局中露出端倪

如果从空中俯瞰嘉定图书馆,就会发现,层层叠叠的斜面屋顶宛如一本本摊开在你面前的书。“远香湖畔,等您来看。”馆长黄莺说,这是嘉定图书馆这本“书”的“书语”。“我们就在这里,等待着每一个爱书的人来体会阅读之美。”

建筑是可阅读的。斜面屋顶,采用的就是江南民居中最典型的传统造型。江南多雨水,也就多人字形的斜顶,一重接着一重的小青瓦,才能在水乡人家中传唱出“两岸人家接画檐”的诗句。

粗粝的墙面不是整块的方正的砖,而是一块块弧形瓦砖。这是在江南民居中常见的灰瓦,经过窑变后,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色彩,如今被布在了外墙面上,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传统的嘉定。

瓦墙上,镶嵌着大块大块的玻璃幕墙,天气晴好时,倒映出蓝天白云。一扇扇落地窗,毫不吝啬地欢迎着阳光,自然的光影铺开于一条条长廊、一栏栏书架间。这是现代的嘉定。

走进馆内,正对大门的大厅,宽阔的空间当中置着一张双面长条沙发椅,再没其他家什,是中国画中常见的留白。一角的天井中,翠绿的竹子挺拔隽秀,嵌在玻璃窗框间,好似一幅水墨画,说不出的清雅别致。“竹子是生命力的象征,嘉定竹刻也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黄莺说,这是嘉定这座有800年历史的江南重镇本身就具有的历史风韵和气质。

天井,江南传统民居中又一个常见的空间特征,在嘉定图书馆中就有近20个。江南庭院的味道,在纵深和纤巧布局中露出端倪。

每个天井都别有洞天,依据不同的阅读空间设计。二楼的普通读者阅读区,走廊间间或夹杂了小小的四方天地,只有简洁的桌椅,来此一隅,便能偷享一会独处之美。读倦了的时候到天井中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抬头望望天,也会有天高任鸟飞的敞怀。

一楼长廊旁的天井,墙面上有六边形的“空窗”,是传统江南建筑的精细。透过窗格,能看到旁边远香湖畔的湖景。在这个季节,小小的六边框内,一叶银杏从道旁树上飘然而下,落出框外,给大地镶上了一片金黄。

融合

有限的空间内做到“动静结合”

天井的设计,将阅读空间拓展到了室外,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场所。设计的功能性,尽现于此。

一楼的青少年创新空间,天井中设置了台阶式的阅读桌椅,打开玻璃落地门,拉下对面的投影荧幕,就是一个可以讲课的“阶梯教室”。

在这个创新空间,会有各类青少年教育服务机构,带来不同的青少年创新创想活动。方桌是可以并联的,连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工作台,做机械实验的机床都可以放上去。所有的小方凳都是空心的,叠在一起就变成了展览柜,可以做展览。设计的巧妙,让物理空间得以延伸。

青少年创新空间的对面,是少儿阅读区,在这里,色彩变得缤纷。靠墙和落地窗的四周,都有软软的排椅,可以倚着墙看书。阅读区一侧的“亲子阅览室”里,多是绘本,桌椅也更迷你可爱。关上门,里面的声音外面根本听不到。这是为0-3岁低幼儿童设计的绘本阅读馆,隔断让动与静的空间得以分开。一门之隔,里边家长带着小小孩们进行有声阅读,也不会影响到外边大孩子们安静地学习。

这样的“小心机”其实从入馆之初就已有——进馆时的大厅北侧有一个可容纳500名观众的大剧场。剧场指向的路,能通向嘉定文化馆。“当时在做整体馆舍设计和细节处理上,我们就非常注重把公共阅读多年服务的经验融入到设计理念中。”黄莺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动静结合”。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正在不断被丰富,不仅要成为人们安静读书的一方天地,提供借阅功能,还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体验、文化传承的功能,这些都需要不同的空间来实施和开展。

文化馆和图书馆因此拥有了共同区域。展厅、500座剧场的功能区域两馆公用,提高了设施使用率。而这边厢再如何热闹,也都集中在以大厅为界的北面。大厅以南的公共阅读区域,都在更靠里的地方,不受影响。

优质的阅读空间,和市民游客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在有限的空间里,被有机分隔却又毫无芥蒂地融合在了一起。

细节

理性与感性之间亲和的平衡

从一楼到二楼,所有的阅读空间都以暖色调的木质为主,现代的中式线条在空间里体现得简单收敛。有别于建筑外观的灰色砖墙堆积,进入室内后的自然简约开阔感,在公共空间里创造出了理性与感性之间亲和的平衡。

也有别于一般图书馆大量高耸的书架陈列,室内阅读区正当中的书架都不高于1.2米,远低于成人身高。高阔的斜面屋顶、通透的玻璃落地窗、低缓的书架,让人置身其中也能感受到舒适的“呼吸度”。人、物、空间的关系,融入了传统院落里窗、景、光的错落美感,让视觉可以从室内延伸到室外,是东方虚实之间的哲学。

“多年以来,嘉定区图书馆一直在观察读者需求、使用习惯,也和负责室内设计的朱周空间设计在细节上做了很多交流。”馆长黄莺说。

嘉定图书馆开架图书有30万册,而除了纸质书籍,电子化阅读同样便捷。全无线网路覆盖,所有的阅览桌子上都配了插线板和护眼灯,地面开槽将电线隐藏在家具中。亲子图书阅览室是一片绿色的“森林”,天花照明则被巧妙隐藏在了“树枝”上。现代多媒体技术被融入到了空间,同时达到了实用性。

阅读越来越数字化的今天,图书馆里的阅读也变得多样。二楼的多媒体视听特色馆,配备了HI-Fi级音响设备,每周五、周六都会有影视、音乐的赏析。“我们做过87版《红楼梦》的原创音乐赏析,春节有民乐赏析和西方新年音乐的赏析,通过影视、音乐的体验让大家感受到乐趣,再促使大家去看原著。”

“我爱你胜过整个儿夏天……”一楼的视障阅览室,有专为盲人制作的盲文诗歌集;扫扫码就能借到世界名著电子版,56天借阅期和纸质一样,覆盖了大部分学校所开设的书单;诗文亭里,可以像唱卡拉OK一样为自己诵读一首,自我欣赏一下;二楼的室外阅读长廊,可以一直坐到太阳西下,看看书发发呆,夜里再赏赏星星,只要晚上8点闭馆前离开就行

……

嘉定图书馆的设计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说:“在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你追求的这种美好感受,都会因为这个空间而加强,这才是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所应该表达的素质。”

“用美丽的‘颜值’吸引大家前来,用服务和细节来打动更多人留下来成为读者。这是我们作为‘网红’图书馆、最美空间很重要的作用。”馆长黄莺则表示。

对谈

黄莺:城市空间应该能容纳各种人群

记者:嘉定图书馆算得上是个“网红”图书馆了,您觉得成为网红的原因为何?

黄莺:首先是建筑有特色,来我们这,就好像来到一个江南水乡庭院,会觉得很美。在空间和功能的结合上,将图书馆和文化馆有机融合,市民进来后,既可以看书读报,也可以唱歌跳舞,能感受到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不同人走进馆舍来。从地理位置来说,嘉定图书馆位于嘉定新城中心,背靠远香湖、面向紫气东来公园,安藤忠雄设计的保利大剧院就在附近,这已经是一个融合的大文化概念的公共文化空间,能让市民在没有围墙的地方零门槛享受多样化、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可能是我们的特点。

记者:成为“网红”之后会不会也带来一些困扰? 因为有些人并不是冲着读书来的。

黄莺:现在是一个文商旅融合的新时代。不仅仅我们,上海很多其他区的图书馆、书店也已经成为文化旅游景点,这已经是我们在承担的社会职能。

我觉得首要原则是要保障读者在馆的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一直在做文明阅读的倡导,有专门人员对馆内阅读秩序、内容进行有效管理。馆内也不希望摄影,特别是进入阅读区,是不允许游客进行自由摄影的。我们为游客专门设计了一条线路,如果游客只是来看一看图书馆的,可以按照这条线路来走,确保不会影响到阅读区域的读者。同时,我们也通过图书馆的这些“规矩”告诉大家,公共文化空间应该有哪些文明要求。

而游客来游玩了之后,也会看到我们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可能第一次来,是因为发现这个地方挺好看的。但后来发现这里有很多活动很喜欢,接下来就可能会来参加活动,进而成为读者。我们的读者证也是全市通用,在这里借书可以在市区其他地方还。

我们不希望大家拍照打卡就走了,希望你来了,能感受到图书馆也有相应的规矩,怎么样才是友好空间的使用者,另外在这儿发现更多服务和活动,不仅仅享受空间,更多的是享受文化的浸染,感受浓浓的书香,这才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状态。

记者: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现代图书馆在功能上有了哪些更丰富的外延呢?

黄莺:以前的图书馆功能比较单一,现在图书馆的功能更为丰富。这么多人爱打卡图书馆、打卡书店,是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追求,也是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在新馆设计规划时,就从空间、活动、年龄段、人群的适用性等多方面来进行了考虑和设计。

你的外延拓展了,也会打破地域的限制。像我们图书馆里来自长三角的读者就很多。附近的地铁11号线直通花桥,很多昆山的市民双休日都会来参加活动。我就碰到过一个苏州妈妈带着孩子办了我们的读者证。她说“办了证才能对你们图书馆有更多牵绊和依恋,才会经常带孩子来享受你们的空间服务,参加你们的阅读推广活动”,她也的确经常来。这几年,来自太仓、昆山、苏州、嘉兴地区的读者都非常多。

记者:空间的概念被扩大了,这也是一种挑战吧?

黄莺:的确,我们的馆空间有限,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怎么让更多读者在家门口感受到友好的服务空间。24小时的“我嘉书房”可以说是个尝试。我们把嘉定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经验送到了全嘉定的景区、商圈、社区、园区,30个书房依据当地特色进行主题设定,既让市民感受到更多空间建筑的美好,也能满足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就在我们馆门口的“我嘉书房”,大年三十都有人,平均一周要接待1700人次,一年两台机器就借还了13万册书籍。晚上不少代驾在这里看书,有单了再走,这不是很好吗? 城市空间就应该能容纳各种人群,让每个人都能感到美好,想要读书都可以来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