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乐业·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大城市”建设背后的智慧“小工匠”

走在城市科技发展前沿年轻工程师的赋能故事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陈晓颖

    聂嘉栋以更广泛算法助力城市更智慧。

智慧城市需要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献智献力。在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云平台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方向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科技“加码”的建设背景下,身处研发一线的工作人员有哪些岗位故事?本期,来自这三个行业的一线工程师带来了产业赋能的职场经历。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陈晓颖

魏中国 ▶▶▶
云网聚合,为城市群发展带来生机

夜晚时分,忙完项目研讨与进展工作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信网部产品经理魏中国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窗前,眺望远处美丽的陆家嘴夜景。对他与团队而言,为了帮助用户在云网聚合平台上,获得更加优质的体验,他们多次线上线下探讨、沟通,一心扑在工作上,早已是常态。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满腔热情与十足干劲,才能不断优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为城市群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团队群策群力,推出云上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我们的云上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荣获了一等奖。”谈及前不久举行的2019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魏中国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他看来,日常工作虽然琐碎、繁复,但在与不同行业参赛选手的交流、互通中,他了解到大家对于云平台的不同理解和做法,其间也催生了一些合作的可能。而在彩排和参赛间隙,看到其他年轻团队专注、执着于项目攻坚和突破的情景,让他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扎根行业、不断深耕的身影。

当年,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魏中国就来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25年间,他先后从事过系统开发、项目集成、对外服务等工作,逐渐成为部门的“多面手”,深受团队认可。“近几年,我主要负责产品管理、项目落地和云网融合业务的推进等内容。”作为信网部产品经理,他带领团队基于公司业务的基础上,尝试不断融合、开拓与创新,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

“其实,困难一直都存在。直至今年,我们在探索创新的路上,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魏中国坦言,面对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精准化、多样化,如何在提供基础通信服务的同时,进行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 这是摆在团队面前的问题。尤其在伴随公司转型发展的多年间,既有竞争的压力,也存在探索的困惑。“希望通过努力,让用户相信:我们一直在与时俱进,也可以提供除了基础的通信业务之外的定制化创新服务。”魏中国深有感触地说。

平时,魏中国既要进行产品开发,还要牵头协调上线运营、宣传和用户维护等,常常忙得“停不下来”。尽管如此,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用户需求导向出发,利用碎片化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尽快学习和掌握云计算、5G等技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紧跟行业的发展需要,锻炼和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此外,他利用本地和出差沟通机会,参加行业领域的讨论峰会,与同行们进行相互间的业务交流和技术切磋。

行业互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谈及云上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设计初衷,他笑称这也是一个从用户需求出发,各方积极参与,群策群力的“成果”。“起初,用户找到我们,希望在同一园区的不同楼层和不同物理位置建立连接专线,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既然类似需求日益普及,为什么不利用他们已经为多家云商服务的经验和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可管理和成本可控的数据平台?就这样,他们与相关云商沟通可行性后,主导并设计了云上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项目设想虽好,但是每一步的推进过程都充满了挑战。魏中国透露说,从去年11月开始,团队就做好分工,着手进行选址、光纤资源调度、环网设备采购及平台项目软件设计和定型选择等工作。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负责与开发厂商的沟通、云商对接接口的谈判及其他商务合作等协调内容,容不得半点马虎。

“好在当项目做到一定程度,取得了显著进展之后,我们带着这个方案参加了智慧城市建设评选活动,还获得了不错的奖项。”在魏中国看来,这种认可和鼓励便是团队前行路上最大的动力。

多年来,在伴随公司发展和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他与团队通过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流程的创新等,以成本最优化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并通过行业互通与交流合作,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行业和领域。“我在这里找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也将继续坚守,不断学习和积累,活到老学到老。”

“先进个人”“科技进步奖”……多年来,魏中国用努力和激情收获了多项荣誉。感恩之余,他坦言自己将继续不忘初心,带领团队专注搭建云网聚合平台,满足用户多样化、定制化的需求。“让他们没有难上的‘云’,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性效果,为智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言谈间,透露出他对于工作的坚定与执着。

 何学红 ▶▶▶
以纳米精度为智慧城市“擦亮眼”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的能力已达7纳米。“我从事的工作和图像传感器有关,大到高速公路上的监控摄像头,小到手机上的照相机。我们模拟IC工程师的工作就是以纳米级的计量不断设计、优化、生产出更优质的图像传感器。”谈到智慧城市发展,在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从事图像传感器设计的何学红讲述了他与团队为智慧城市“擦亮眼”的工作经历。

做芯片“画家”,不断优化芯片设计

2012年,从大学毕业的何学红一门心思从事专业对口的芯片设计工作。在加入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工作后,他和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研发结了缘。

何学红的日常工作是一直围绕图片传感器集成电路研发进行的。顾名思义,图像传感器就是将光学图像转换为计算系统能够处理的电子信号。在转换过程中,集成电路成为了最主要的运载平台。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工程师们采用一定的工艺,把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集成在半导体晶片上。随着芯片性能需求增加,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迈入纳米时代。

以纳米“计量”工作的何学红介绍说,他们模拟IC工程师的工作内容较为固定,主要是负责芯片架构设计、模拟电路设计、模拟版图设计、芯片流片制造完成后的测试评价。虽然说起来轻松,设计出一个高像素芯片需要团队从公式计算开始,不断优化、完善方案。作为芯片中核心的模拟电路研发负责人,他所负责的模块是决定芯片整体的性能表现的核心模块。在电路开发过程中,他需要带领团队不断地尝试开发新的电路结构,分析、对比不同结构对电路整体性能的影响,特别是芯片最为关键的几个性能指标。

平日工作里,他和同事需要按客户需求并根据公式计算得到芯片的基本参数。此时,芯片的基本参数如同画纸上勾勒出的轮廓。IC工程师们如同画家,需要在基础轮廓上填充颜色,描摹细节。在这过程中,各种电路结构、电容、电阻的大小、晶体管尺寸以及位置就是画作上的各类元素;经由IC工程师之手,呈现出芯片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出功能完备的芯片,每一个以纳米计算的步骤中,何学红和同事都需要精准把控,失之毫厘,会导致客户使用体验差之千里。何学红告诉记者,加班可谓是团队的家常便饭。为解决芯片噪声或显像问题,团队可能会为此操作实验上千次。

从版图细节上,对于每一根关键的信号走线都需要关注其具体走向、与周围版图走线的寄生参数影响;对于需要匹配的器件,需要保证周围环境一致。在每一款芯片研发过程中,需要对模拟版图设计进行反复优化:对核心模块的版图,经版图设计,到提取寄生参数,电路仿真评估,再到版图修改,如此流程循环数次甚至十几次,直到评估的性能指标达到要求。设计过程中,何学红团队始终保持严要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

安防、机器视觉等应用为智慧城市添彩

谈到图像传感器的应用,何学红介绍说它最初在数码相机上得到了发展,而后逐渐延伸到了手机、安防、汽车等众多领域。随着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概念的崛起,芯片作为图像识别的关键部件,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机器视觉等应用领域被广泛应用。如今,手机指纹解锁可以在屏幕上操作进行。实现这一功能,离不开芯片支持。2019年,何学红和团队一同研发了应用于屏下指纹解锁的图像传感器芯片,芯片功能与性能指标满足客户需求。

2018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何学红带队研发了400万像素全局曝光图像传感器芯片。据介绍,这一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超过对标的国外同类产品。“例如读出噪声较对标产品提升了约25%,芯片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量产和销售,并且实现了对对标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何学红介绍说,自从他参与开发芯片工作以来,他和团队成员共尝试不同的电路结构10余种,对于不同应用、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点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分别采用不同的电路结构,以实现芯片整体性能的最优化。在实现芯片功能,为芯片“赋能”过程中,团队成员会评估特定功能在不同模块实现的复杂度和资源消耗情况,以实现芯片设计的最优化。在芯片性能的提升上,他们明确好各模块需要重点优化的指标,做到有重点、明方向。

从2012年工作至今,何学红在岗位中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8项,申请美国专利1项,版图布图登记3余项。他所参与的项目“高性能全局图像传感器”在2019年获得上海市发明金奖。不断优化方案,提升自我,他和团队成员始终在路上。

聂嘉栋 ▶▶▶
专注算法,让城市更加智慧

“当年,从微电子专业毕业后,我先后进入华为和安防类科技企业,从事芯片开发、安防产品开发等工作。”专注算法的比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高级算法工程师聂嘉栋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软件开发与测试是一个持续学习、创新的过程。不断在技术方面创新、突破,从业者方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从而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潜心钻研技术,国庆假期也在为参赛做准备

聂嘉栋笑称自己是典型的“理工男”。常年专注于技术和研发的他,逐渐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虽然不善言辞,但谈到自己热爱的“算法”和“技术”,他滔滔不绝起来。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和行业历练,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深度学习和算法经验。“未来,算法的落地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且深入。”抱着这样的想法,喜欢挑战的他,于去年加入了比智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高级算法工程师。

“我们主要从事智能零售相关产品的研发,比如无人智能零售柜,用户只需成功通过人脸识别,即可直接开门拿走商品,整个过程就像使用自家冰箱一样便利、快捷。”聂嘉栋自豪地表示,这款产品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也受到了多方关注和认可,不少观众和客户方前来咨询、了解产品情况。尽管如此,回忆起最初的研发和攻坚阶段,他坦言,困难和挑战在所难免。“最大的难点在于商品的上新问题,当售卖的商品发生变化时,算法模型往往要重新训练,数据也要重新收集。”为此,他和团队一心扑在研发上,不断尝试、调整,最终成功解决,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聂嘉栋是一个勤于钻研,且持续跟踪前沿技术的人。在伴随公司项目进展和突破的过程中,他在智能算法的开发领域逐渐精进和创新,深受团队的认可和重视。今年9月,在公司领导的推荐下,聂嘉栋参加了2019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最终,经过近2个月激烈比拼,他脱颖而出,荣获了“软件开发与测试(人工智能编程)竞赛一等奖”。“决赛那天的上午,选手们都坐在电脑前认真操作,调模型、收集数据。对我来说,这个过程较为顺利。”比赛当天的情景,让他至今难忘。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无尽的付出与努力。聂嘉栋透露说,为了备赛,国庆假期他放弃了休息,在忙完工作之余,还在坚持查阅资料、做模型试验。“通常做一个图像处理方面的模型就需要2~3天的时间,还要不断修改、调试和优化,比较辛苦,但现在看来,付出总是值得的。”聂嘉栋笑着说。

拓展算法的应用落地场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相比获奖,让他收获更多的是,在参赛期间,结识和接触到了医疗图像识别、教育机器人等不同细分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者。“大家热烈交流和沟通,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算法在更多场景上的落地应用,对于图像和视觉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精准化,可谓不虚此行。”回忆几个月来的参赛时光,他依然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在聂嘉栋看来,算法必须立足于需求,在跟不同领域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和迭代,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进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了达到最优效果,他与团队专注研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时也会疲惫,但一有时间,他就休息、放松,养精蓄锐。

为何选择长期坚守?“一切源于对技术的好奇。”聂嘉栋坚定地说。他坦言,除了薪资待遇的提升,吸引他一直走在技术钻研道路上的是那份对于技术的热爱和紧迫感。“唯有不断更新、快速迭代,才能走在技术前沿。”

工作9年来,他持续提升个人算法水平,并尝试应用到具体的产品研发中,先后发表了多篇专利文章,还被评为“公司最佳员工”,荣获了多个行业奖项。“感谢公司和社会的培养,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鞭策。”看着眼前的一个个荣誉和奖项,聂嘉栋感慨万千。心怀感恩的同时,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创新,为企业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谈及未来,他表示,将依然专注于图像处理领域,在伴随公司项目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个人价值。同时,与团队一起,密切配合,将工作中的积累进行产品转化。“我们将持续精进技术,探索更加广泛的算法落地应用场景,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