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中国青年科学家和诺奖前辈在一张桌布上“化学反应”

现在的探索正是为了未来的突破

青年报记者 郭颖

    能同时和多位诺奖得主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机会可真是千载难逢。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昨天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分坐15桌,在生物医药、化学、计算机等领域与中国的青年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桌布对话”。

中国青年科学家二问诺奖得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雪峰所在的第4桌有3位诺奖得主,他们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

姜雪峰向诺奖得主提了两个问题,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的第一问是:“你们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科学,怎么看待未来的?” 

诺奖得主回答道:“我们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很难成事的,原来觉得不可能做成的,现在做成了,靠的就是对科学的坚持和探索,以及各个学科的发展,才能令我们实现科学的突破,获得诺奖殊荣。”

姜雪峰的第二问是:“未来,在生命化学领域里,你们觉得哪3个关键词或者3个方向是最重要的?”诺奖得主们给了他3个方向:大脑、癌症、细胞。

“因为人的大脑是非常神奇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就是在于大脑能够思考,能够规划,能够设计,大脑的复杂程度,人们还远远没有探究清楚,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到现在为止都是很难攻克的,癌症的多变性和多种亚型,是需要突破和发现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的作用、关系和化学反应是什么,如何发生的变化,扮演了什么角色,需要更深刻地去研究。”

致力于眼眶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周慧芳所在的第5桌,有5位诺奖得主。“我们讨论的是神经科学,其实与他们的专业关系并不是很大,但是不在于讨论出什么结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诺奖得主的学术钻研精神,他们对于我们的讨论非常感兴趣,充满好奇心,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他们的研究领域人才济济,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认真态度,才能从中脱颖而出。”

高中生第二次参加青年论坛

值得关注的是,此番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的青年科学家中,出现了12位“小小科学家”,他们是上海市科协选拔推荐的12名“英才计划”培养的中学生。其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的杨鸿嘉同学,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

去年,与“小小科学家”对话的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弗兰克·维尔泽克。

当时,杨鸿嘉问维尔泽克先生:您认为高中课程是否应加入高等数学?“因为维尔泽克先生认为数学是工具,是语言,而不是学科,他回答我,他赞成高等数学纳入高中课程。我本身是国际课程班的,也发现这很有价值,对拓宽思路有帮助。” 

杨鸿嘉是2018年英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科培养学员,2018年底,通过英才计划推优,代表中国青少年入选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得学科三等奖。

今年,杨鸿嘉坐在第14桌,与他同桌的是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得主、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院士吉罗·麦森伯克。

“我们讨论的话题挺杂的,有关于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还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以及面对被拒绝的态度等等。”杨鸿嘉说,这次来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让他领略了很多跨学科研究,例如生物与化学、计算机结合等。“刚才,与一位香港大学教授交流,他就是用计算机研究植物、动物病理的,不同学科贯通,与自然科学产生联系,让我听到看到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看到了世界前沿,看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觉得今后更要好好学习。”

少年强则中国强。

此番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的高中生,英语都极好,且在高一高二阶段已跟随大学导师团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探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相比去年的学生组成,本次参加论坛的学生中,九成以上已在国内青少年科技创新类赛事或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奖项。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