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都市

上一版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婚姻印记实物展》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怀旧

“50后”阿姨深情回忆“三大件”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摄

传说中的“三大件”,历史上的“三书六礼”……昨天,由普陀区民政局主办的《上海婚姻印记实物展》在普陀区文化馆举行。展览聚焦“上海婚姻印记”,以“婚姻,是一段云水相逢的故事”为主题,分五个印记片段,展示中国上海的婚姻发展轨迹。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一同穿梭进这条关于婚姻的繁花之路。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一张结婚证的“前世今生”

昨天,记者走进了上海婚姻印记实物展。晚清时期的上海民间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最重要的过程莫过于“三书六礼”。走进展区,墙上是“三书六礼”的介绍,其中三书是指聘书、礼书、迎书,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墙面画幅展示了清末包办婚姻习俗。

往前走,立式展架上放了一部婚姻法的模具。原来,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它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新婚姻法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移步向前,记者来到第二展区,正所谓“每一纸证书,都是一个承诺的见证”。改革开放后,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并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该展区详细罗列了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成立后结婚证的“前世今生”。

记者在现场看到,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嫁妆各不相同。比如70年代最经典的结婚三件嫁妆就是“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加收音机,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有了这样的陪嫁,左邻右舍都要羡慕。

在婚房还原展厅,则布置了一个七八十年代时的婚房,有冰箱、缝纫机、“老坦克”等,真实还原了那时候最标准的新房。

40年前的结婚那些事

“这个展览让我回忆起了以前的事,很真实。”家住曹杨三村的1954年出生的陈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是1981年那一年结的婚,起初三大件里缺了冰箱,婚后才添置上。“这里展示的婚床没我当时结婚时候好,我那时候的嫁妆有10条被子。那时流行女方出被子,男方出家具和酒席。那个时候酒席是5块一桌,让厨师上门烧。我们的工资是月薪三四十元。5元一桌酒席很好了。”

1957年出生的周阿姨看到展示的老式冰箱时觉得分外亲切。周阿姨是1985年结的婚。家里添置了白雪牌冰箱等“三大件”。“我们那时的结婚照还是黑白的,没有彩照,如果想要彩照,需要懂画画的人涂上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