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沪上医疗设备企业实现磁共振系统核心部件100%自主研发

“中国创造”登上医疗领域顶端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联影医疗技术集团创新团队成员正在办公室“头脑风暴”。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在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褚旭博士带领这支创新团队成功实现MR梯度功率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等高端医疗设备系列核心部件的研发。这标志联影磁共振系统核心部件实现100%自主研发,真正填补国内空白,打破跨国公司在该领域长达30多年“一统天下”的局面,且在产品性能上整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指标国际领先的水平。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突破

走进业内研究的“无人区”

“梯度功率放大器(GPA)、射频功率放大器(RFPA),前者被称为磁共振系统的‘发动机’,后者则是‘雷达’。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到了国际最先进的水平。从参数上看,我们产品的马力最大、稳定性也最强。”褚旭团队在介绍自己的研发项目时,充满着深深的自豪感。

2011年,高端医疗设备企业“联影”的初创团队来到上海,扎根嘉定。8年的时间里,联影的子公司和研发中心遍及全球,60多款国产系统和软件产品获得了国际高端市场的认可。

巨大成功的背后,是一支支强大的研发团队。如今的联影拥有一支世界级人才团队,包括140余位海归科学家,500余位深具行业研发及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目前,联影人才梯队总数达4000多人,其中40%以上为研发人员。经过多年努力,联影的研发团队将“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褚旭博士和他的团队便是其中之一,他们都来自国内重点大学,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在磁共振领域,他们走进了业内研究领域的“无人区”。

一台PET/MR整机之中包含着21个子系统和核心部件以及9500种25万个材料和元器件,内部非常复杂。而GPA与RFPA可以分别被称为磁共振系统的“发动机”与“雷达”。

“这样的核心部件在世界范围只有不到五家厂家能做到自主研发,如果我们不能自研,就可能在这一领域被“卡脖子”。”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褚旭,来联影工作就是出于自己科技报国的初心。当时,听说国内有一家全新的企业要搞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褚旭的心被打动了。“不山寨,联影要改变国产医疗产品落后国外的现状”,这句话彻底点燃了他的斗志。

坚持

从零开始把细节做到极致

但是,创新之路并非一路平坦。在褚旭的团队中,研发人员来自电气工程、射频等多个领域,但谁都没有海外留学的经验,要搞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得一切从零开始。他们有过胜利的喜悦和狂欢,也遇到过瓶颈和绝望。

曾经,研发团队因为一个开关器件在长期使用中存在误触发的可能性,为了彻底消除这个可靠性的风险,必须增加一块芯片的厚度,几毫米的改动,必须推翻整个结构设计重新来过。从零开始的自主研发是无经验可循,无法也不能“山寨”的,只有一点点去摸索。缺乏经验,又因为系统极端的复杂性,研发的道路就是走一个巨大的迷宫。“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美好的情景偶尔会出现,但大部分时间,走到迷宫的尽头,才发现不是出口,真实感受其实是,“爱到尽头,覆水难收。”

在团队里,有一条不成文的“1-9定律”——用10%的时间完成90%的工作,再用90%的精力重点攻关剩下的10%,把细节做到极致。

挑战

通过团队合作迎接竞争

如今,褚旭团队的研发人员已有80多人,多位海外行业专家,90%以上都有硕士学位,其中20%以上都是博士,平均年龄大概是31岁。

“我们的团队,多数成员其实都是从应届生培养的。”褚旭说,应届生培养,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认可。要出成果,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课题,要有价值和挑战性。对于研发人员而言,如果一开始就是从零开始,从核心做起,那么他受到的锻炼和做重复性的工作是完全没有办法比拟的。在国外成熟的企业里,做核心事物的人常常都是工作二三十年的资深人员,但是联影给予应届生机会接触这些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公司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和钱,但是好处是团队一旦建立起来竞争力会非常强大。

成员们说,感谢这样的团队,才能将每一个设备的研发创新,力争做到极致,把“中国创造”永远刻在高端医疗领域的顶端。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