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培养艺术人才 建立学术标准

当代水墨艺术告别个人“结壳”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首轮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分析艺术家学员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当代水墨在今日中国画坛,犹如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坛,位置都比较尴尬。主流艺术会觉得这些新玩意儿很不入流,不值得一提,而真正的草根又会觉得这些艺术在“摆谱”,纷纷敬而远之。最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的第一期当代水墨人才高峰班结业,举办了一个汇报展。人们这才发现,当代水墨艺术不仅能够通过学院化培养,甚至于还可以在学术上找到一个“家”。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不再离经叛道当代水墨有了学术的“家”

当代水墨在传统中国画界一向被视为是离经叛道的。他们显然已经打破了传统水墨的程式,却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所以极不入流,处于边缘化的地带。但是这种局面正在改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去年成立了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很快又开设了第一期当代水墨人才高峰班,这开了对当代水墨人才进行学院化培养的先河。

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展览现场,青年报记者看到了第一期当代水墨人才高峰班学员的汇报作品。记者了解到,这批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是经过经过层层筛选入围的,年纪最小的19岁,最大的已经70岁,一些学员在艺术领域小有成就,但是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学习班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和思路,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从这些汇报作品来看,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当代水墨终于不再“瞎画”,不少作品的形式虽然也有很多创新和突破,但是他们找回了自己的本源,也就是传统水墨艺术。此次展览的很多作品都在显示,虽然形式多样化了,但水墨的精神并没有丢。

水墨人才培养画家就应该不断地“做实验”

真正要赋予当代水墨艺术的一个恰当的学术地位,除了要培养艺术人才,还要建立学术标准。那么,当代水墨人才能够用学术方法去培养的吗? 此次展览显然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认为,当代水墨并非反对传统,但应该不是“求同”,而是要“求异”。所谓“空灵雄伟”不是今人的空灵和雄伟,那是古人的,照搬不来。

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国松已经88岁高龄了。刘国松曾在上世纪50年代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对中国水墨的后续发展影响深远。他认为,实验新的技法或新的材质,把创新思想落实到画面上时,就有新的“创造”,有创造才能称得上“画家”。刘国松说,“因此我把画室称为画家的“实验室”,不再是传统绘画制造的工厂。”

也就在画展举行的同时,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首轮学术委员会宣布成立。由中国一线艺术名家和著名艺术评论家组成,包括刘国松、陈家泠、王劼音、张雷平、马小娟、何曦、林明杰等,林明杰担任首轮学术委员会主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