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新儿歌匮乏 旧儿歌无奈“涨价”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这几天网友为一首儿歌吵翻了。《一分钱》是一首流传几十年的经典儿歌,但是现在网友发现很多新出的儿歌集都悄然将这首儿歌改成了《一元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变成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有网友戏称,儿歌都“涨价”了。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在书市中调查发现,《一分钱》改成《一元钱》近乎是一种集体行为。不少新出的儿歌集中都不约而同地做了这样的改变。这说明,不管读者买不买账,把《一分钱》改成《一元钱》有一种内在的要求。事实上,儿歌需要与时俱进,当一分钱硬币已经找不到,人们甚至都习惯于网络支付,连钞票都不怎么使用的时候,《一分钱》如何感动现在的孩子显然是一个问题。

不能不说,过去的很多儿歌已经和现在的时代脱节,它们虽然是经典,但无法让现在的孩子认同。《小燕子》也是一首经典儿歌,不过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都看不到小燕子了,当他们唱起这首歌时又怎么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呢?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改编版,比如“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应该说,经典儿歌频频遭遇改编,其背后是现在的孩子没有属于他们自己儿歌的无奈,是人们想改变现状的一种努力。可是现在真正为孩子们创作的新儿歌实在太少了。

不久前,上海一家儿童出版社启动了一次新童谣的征稿活动,从征集的结果来看,这些新童谣能否成为传唱的经典,其实人们也没有把握。童书作者和作曲家不愿意写儿歌,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因为长期以来,童谣被认为是小儿科,评不了大奖也没有可观的收益。所以作者们都希望去写大作品,结果导致儿歌成为了被忽视的领域。更何况,能写好儿歌的人一定是十分爱孩子和深刻理解生活的人。

新时代不能没有新儿歌,不能没有全身心地为孩子写儿歌的人。青年报记者认为,全社会都应该认识到儿歌的重要性,优秀的儿歌是一种道德的传承,是一种美好的呈现,当然也是若干年后的一份宝贵的记忆。只要认识到儿歌的重要性,不断拓展儿歌发表的平台,儿歌创作的振兴才会重新到来。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