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与航海博物馆共成长

最好的青春里有这片帆和这座港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版摄影 青年报见习记者 周紫薇

临港的申港大道上,有一座形似两面白色风帆交错互抱的建筑物,那就是临港的文化地标——中国航海博物馆。从博物馆筹建起,吴春霞就在这里了,她见证了中海博的兴盛,更是为临港“聚人气”奉献了青春和智慧。

青年报记者 郭颖

一起成长

从零开始征集展品,身体力行编写资料

说起吴春霞与中海博的缘分,起因很单纯:因为她爱人在海事大学工作,所以她选择了“就近”在中海博工作。2008年,吴春霞参与中海博筹建的时候,她的女儿刚出生。“中海博跟我女儿同岁,就像我的女儿一样,这些年来,我一直伴随着她成长。”

筹建时,吴春霞主要做组织人事工作,并着手组建社会教育部。

“别看中海博是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但是筹建的时候,人、资金、藏品都没有。”吴春霞回忆道,中海博当时都没有专业人士,最早一批员工是从各个相关部门借调过来的。就连吴春霞自己,本硕读的也是海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我们到全国各地邀请航运专家作为顾问,同时对全国航运场馆和博物馆进行调研,学习人家的经验,就这样边学边干,现在中海博的13个部门就是从最早的4个工作小组发展而来。”

藏品也是“由零开始”。国家交通部、国家文物局、海军总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了文物征集令,向全国各港航单位征集文物,支持航海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到2010年博物馆正式开馆的时候,馆内已经有2万多件珍贵文物。

事实上,文物征集的过程颇为艰难。吴春霞印象最深的是馆里当时在福州征集文物,对方开始不舍得捐赠,当地人信奉妈祖,举行了掷筊仪式,直到妈祖“同意”,文物才被征集过来。

走进中海博中央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艘由传统木船造船工艺打造的能实际航行的大型福船。这艘船总长30.6米、宽8.2米、型深3.5米,主桅杆高26.6米,船体总重约为280吨,设计排水量253.6吨,船式巨大。“这么大的船,不可能等博物馆造好,再运进来,而是把原木运进来之后,与博物馆同步建造。”吴春霞告诉青年报记者,福船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船型之一,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严格按照明代福船样式,由建造木船的老师傅,遵循榫卯连接和水密隔舱等传统造船工艺技术打造而成。

展品有了,教育人员队伍也要同步组建起来,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吴春霞肩上。“当时的讲解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还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对航海和博物馆并不熟悉。”于是,在专家指导下,通过自学、调研、讨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讲解员团队终于组建了起来。

队伍有了,编写讲解词更是一个难题。“讲解词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搜集,去分析研究。”吴春霞介绍说,当时所有的讲解词都是讲解员自己写的。2.1万平方米的展示区域分六大展馆、两个专题展区,讲解员们分工合作撰写讲解词,并请专家指导审核,最后成稿有四五万字,全部讲完要两个多小时。

这个过程锻炼了团队的研究能力,也成为中海博的“传统”,现在他们社会教育部每年都会有自己的出版物:展品解读《舟楫致远》、系列绘本《小小航海家》……每本书吴春霞都会参与编写,她鼓励大家多出作品,既为博物馆留下成果,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积极推广

招募75位新志愿者 扩大临港影响力

中海博是孩子们的最爱,细细品鉴,才明白其中奥秘:这里不仅好看,而且还好玩。

跟航海文化有关的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吸引孩子们。这些活动,都是吴春霞带领她的团队开发的。“一开始参与的观众不多,后来我们全面分析了博物馆的客流情况,对观众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每个新活动开发出来,他们都亲自“玩”一遍进行内测,然后再“公测”,直到既好玩、教育内容又够丰富才正式向观众开放。

现在,每到节假日,孩子们就会拿着《航海寻宝图》,根据不同年级参与到不同难度系数的航海路线中,完成一项项任务的挑战。通过“寻宝”的过程,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的航海知识,这正是吴春霞期待的“寓教于乐”。

在临港人气不足的阶段,中海博承担着“聚人气”的重任。

中海博的“馆校合作”项目面向全市中小学开放,为了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航海教育,吴春霞带领团队把上海所有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都翻阅了一遍,结果梳理出900多条跟航海有关的知识点。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馆校合作项目试点场馆,中海博在服务好本市和外省市中小学生的同时,也在更好地为临港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产品。

“幼儿园多动手,中学生多听讲座。”目前临港地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所学校均与中海博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中海博已在上海中学东校、临港实验、临港一中建设了航海主题的文博角,船模课程进入上海中学东校选修课,同时每年都为各所学校免费输送展览和讲座等,建立了非常顺畅高效的馆校合作机制。

2017年开始,吴春霞又带领她的团队着手推进研学旅行项目,不仅立足本馆开发了多个主题的研学课程和路线,还主动联系临港地区其他科普场馆如海绵城市展示中心、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彩虹鱼基地、洋山深水港、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共同打造区域研学概念,将临港科普资源积极向全国推广,扩大临港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外省市的研学团队。

如今,伴随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成立,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服务临港,中海博今年招募了不少新鲜血液加入志愿者团队,他们很特别:有夫妻档、闺蜜档和亲子档……“不到两个月,我们就招募了75位新的志愿者,其中有中远海运的在职船长、轮机长,海事大学的退休教授,南极科考队队员,海巡01轮女二副,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还有我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驾驶员,在巴拿马与习近平总书记通电话的‘玫瑰轮’船长,也有社区热心的居民和各行各业的朋友。”吴春霞说,这些年来临港的变化翻天覆地,房子多了,人多了,车多了,文化场所多了,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临港落户!”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