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作品进社区上街道 居民代表、来往行人纷纷点赞

未来上海定会在青年手中绽放新光彩

    市民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网络作品展示投票。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昨天,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线下活动走进了静安寺街道党建服务中心,面对近30名居民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带着他们的设计方案《“汲”——红细胞仿生城市地标式更新系统》,进行了一场小型“路演”。

与此同时,“我心中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在上海科技馆开展。本次展览以“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为主题,以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为设计对象,展出了18件来自长三角大学生的设计作品和建筑模型,获得公众踊跃点赞。

●“大学生们设计的下沉式庭院有个休息区,还有座椅可以休息,这就比较方便出行的老年人了。”

●“大师都是从青年的学生时代过来的,可能他们现在还不够成熟,但是未来的上海一定会在他们的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03

昨天,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线下活动走进了静安寺街道党建服务中心,面对近30名居民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带着他们的设计方案《“汲”——红细胞仿生城市地标式更新系统》,进行了一场小型“路演”。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团队说

设计方案最需倾听居民意见

播放概念视频、呈现设计图纸、展示方案模型,当华东理工大学SAS团队队长潘晨曦用多媒体方式介绍完他们为南京东路世纪广场打造的方案《“汲”——红细胞仿生城市地标式更新系统》后,引来社区居民的啧啧称赞:“小姑娘,你们设计得很好看啊,效果图很美。”

对于他们的设计方案,潘晨曦用“一个系统、两层空间和三期计划”概括,“我们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扎根文脉的红细胞仿生城市更新系统。空间上可分为广场空间、广场周边空间,广场内下沉庭院空间和主体建筑内部空间,主体建筑内部也分为主、副空间,主空间可以贩卖相关文创产品,副空间可以进行各种高新科技技术或是热门产品的展示推广。”

整个设计可分为三期推进,“一期更新导向系统、公共设施,完善景观;二期建成下沉庭院、更新选定节点;三期开始建成主体建筑,构建5G网络,体系开始运行。”

这次活动是团队成员第一次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相比决赛答辩时面对专业评委,这一次他们丝毫没有松懈,因为成员们觉得,世纪广场的设计方案,最终服务的是社区居民、上海市民和各地游客,倾听居民意见十分有必要,“比赛前探勘现场时,我们考虑最多的也是各方需求。”潘晨曦说。

除了团队“路演”,现场的系列展板还展示了进入网络投票环节的队伍设计方案,各个团队的设计手册也摆放在桌上,供居民翻阅。

社区居民还在现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投票,选出他们喜欢的最佳人气奖、最佳规划奖、最佳体验奖、最佳风貌奖和最佳视觉奖等单项奖。

居民说

既要有上海味道也要科技感

现场听了大学生对方案的介绍,79岁的沈慧觉得设计“很完整”,特别是作为老年人,总希望休息的地方多一些,这方面方案也涉及到了,“他们设计的下沉式庭院有个休息区,还有座椅可以休息,这就比较方便出行的老年人了。”

这名住在愚园路上的“老上海”,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世纪广场的位置就是一片空地,她常常去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购物,每次都会经过这片空地,那时候步行街上还通有轨电车,从静安寺上车,一直能坐到外滩。

如今,沈阿婆去步行街次数有所减少,除了有时和老伙伴一起去步行街的第一食品商店聚聚吃点小吃,就每年农历春节前去逛逛,在沈大成、新雅买年货,去时装公司买新毛衣。

对于世纪广场,沈阿婆觉得是该利用起来,“步行街是上海的门面呀,如果世纪广场造得更有特点,也能给中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相比沈阿婆,77岁的严法荣去世纪广场的次数更多些,组织去看过演出,宣传垃圾分类时也去世纪广场参加过宣传活动。

他觉得,宽阔的世纪广场应该造一个标志性建筑,“既要有老上海的历史味道,也应该融入高科技。”

“老上海”们对世纪广场有期待,“90后”也有想法。顾一飞是静安寺街道一名社区工作者,这名“90后”的印象中,热闹的步行街和世纪广场是中外游客到访上海必“打卡”的地方,如果要进行改造,必须要兼顾历史人文底蕴和现代科技手段。看完现场展板后,他觉得东南大学光之队设计的全息幻象投影技术不错,“用新技术展现黄浦江、陆家嘴,体现的是上海的文化魅力和底蕴。”

相关新闻

公众踊跃参与点赞学子作品

昨天,“我心中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在上海科技馆开展。本次展览以“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为主题,以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为设计对象,展出了18件来自长三角大学生的设计作品和建筑模型。以青年之“智”,塑造凝聚城市品格的世界性地标,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会客厅,为上海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贡献智慧。

上午10点,科技馆来了一个小手拉小手的幼儿园参观团。馆内陈列的建筑模型一下子就吸引了这群小朋友的目光。5岁的朱瀚林在玻璃陈列台前久久停留,观察着形状新颖的模型。他告诉记者自己4岁的时候和爸爸妈妈来过南京路:“我喜欢树和花,所以我最喜欢有树的模型。希望有一天,南京路上也都能开满鲜花。”

送走小小参观者,展厅又来了一批外国参观团。一位来自塞拉利昂的姑娘一眼就看中了“浪激流远”的设计模型:“它给我的感觉很特殊,建筑起伏的线条很优美。”她告诉记者,自己还没有去过南京路,准备把它列入到自己的行程计划里。

与此同时,作品展也同步在“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同济大学、全市4A青年中心等地以多种形式进行展出。同时,大学生团队陆续走进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等社区,带着各自的设计方案向居民进行了“路演”展示,各团队的作品手册也在现场供公众翻阅。

公众在观看作品展、参与作品展示活动的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网络作品展示投票,为自己满意的作品点赞,大赛最佳规划奖、最佳体验奖、最佳视觉奖等奖项将由公众评选产生。在渔阳里,小王用手机扫码后细细浏览了一番,随后投票给了东南大学参赛团队的“云·络”。当得知参赛者多是“95后”时,她说:“大师都是从青年的学生时代过来的,可能他们现在还不够成熟,但是未来的上海一定会在他们的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国际大都市地标设计大赛,是在城市更新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国际通行做法。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青团举办本次比赛,是落实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生动实践,是助力上海打造全球顶级商业街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青年举措,是展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引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