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中晋系”集资诈骗案的成功办理 这位检察官功不可没

陈苹:15年如一日坚守公平正义

    工作中的陈苹。受访者供图

每逢节假日,在市检察二分院第二检察部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陈苹的办公室内,总亮着一盏孤灯,桌上堆放的一摞摞案卷,陪伴她走过无数个日夜。2004年进入检察院工作,15年来在庭审中,陈苹铿锵洪亮的声音总能让罪犯无处遁形。但在生活中,她却常常无法兑现在女儿面前许下的“早点回家”的承诺。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想过放弃心中的那份对正义的坚守。

青年报记者 钟雷

抽丝剥茧扫除诈骗案迷雾

“我不仅把公诉看成一份职业,更看作孜孜以求、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说起陈苹开过的庭,不少人都用“过目不忘”来形容。

2016年,“中晋系”公司集资诈骗案案发,涉案规模400多个亿,涉及投资人1.2万人。作为专案组的核心成员,陈苹挑起了大梁。要办理牵涉如此之广的案件,光是看案卷就可谓是“浩大工程”。黄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潘筠曾协助该案办理,当时她所在的团队负责办理“中晋系”黄浦分公司的相关案件。“我们整个科室要看150册案卷,250余份证言,形成的证据审查报告达到9万多字。”据她回忆,“中晋系”在上海乃至全国开设了大量公司,办理总公司案件的检察分院,承担的压力较区院更是几何倍数增长。

但就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陈苹仍然依靠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迷雾中“杀出一条血路”。在警方侦查阶段,陈苹提出要将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募资行为和投资行为视为整体,指出两种行为互相包装宣传,不可分割。同时,考虑到案件中涉及的关联公司有上百家,她还就如何对资金池的行为进行统一的认定给出了建议,引导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面对涉案单位人数众多,被告人抗辩性较强、辩护律师多、案件事实复杂、社会舆论关注度高、办案干扰阻力大等多重压力,陈苹和她的专案组成员们通过提前介入,同步阅卷,全面引导,为准确认定犯罪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打下坚实基础,在庭审中有理有据地指控,深入释法说理,十名被告人全部当庭认罪。

同事眼中的“法律百科全书”

在法庭上的出色发挥离不开前期的准备和日常的积累,在二分院里,陈苹是大家公认的法律百科全书,以至于同事们碰到法律问题后,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翻资料、查法条,而是直接问陈苹。

平日,陈苹的办公室还总被同事们戏称为“专家门诊”。据市检察二分院第二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徐翀回忆,一次他前往陈苹办公室汇报办案进展,不想却足足等了50分钟。“第一趟去发现里面有人,后来再去,她不是打手机就是在打固定电话。”之后在向陈苹汇报工作时,他又瞥见了办公桌上堆满的待看案卷,“我也不敢耽误她太多时间,马上汇报完就走了。”不夸张地说,大家工作中碰到的“疑难杂症”总是排着队往陈苹办公室跑。

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待所属的年轻检察官,她也是一位严苛的教练。在原闸北区检察院的几年科长生涯中,陈苹锻造出了一支年轻、精干的公诉人队伍。在历届市优秀公诉人评比中原闸北区院始终榜上有名,还荣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任二分院公诉处副处长之后,她再次主动请缨,承担起积极备战上海市第十一届优秀公诉人和上海检察机关第一届金融检察办案能手评比活动的培训组织工作。

当天晚上学完的知识点,第二天一早就要小考,还有日常的各种头脑风暴式复习、专家授课、比赛模拟……在陈苹的安排和努力下,二分院多名青年干警荣获上海市优秀公诉人和上海市金融办案能手称号。

工作繁忙为顾大家常舍小家

熟悉陈苹的人都知道,她办案必须亲力亲为,卷宗自己看,报告自己写,提审亲自去,庭审自己开,每次一办起案子,她便仿佛上了发条般。

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七支队民警陈顺昌回忆,一次与陈苹对接大致案情后,她立马要求看案卷,“当时很诧异,一般都是第一天对接,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才开始看案卷。不仅如此,看完审讯笔录,她马不停蹄要求看其他的证据材料。”

为了看案卷,她可以忙到白天一天不喝水,在一个名为“996”的工作微信群里,只要有加班的同事在工作群中提议拼单点外卖,陈苹的账号总是出现在拼单列表中。“每次看到这一幕,大家就知道领导又在加班了。”

不过,在每一次加班背后,则是陈苹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丈夫在外地工作,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几乎都是陈苹在照顾。市检察二分院第二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多丽华经常在加班时听到陈苹女儿给妈妈打来的电话,“她女儿就问她什么时候回家,每次在电话里,陈苹只能说,你自己乖乖练琴,早点洗澡,早点上床睡觉,妈妈争取早点回家。”虽然工作繁忙,但陈苹对此从无怨言,无论是要加班还是要出差,她都是二话不说立即执行。

陈苹常说,自己加班是因为笨鸟要先飞。15年如一日,她始终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检察官誓言,在她的小身板内蕴藏着大能量,而她则要继续用这份能量去守护心中的正义。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