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乐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80后生物医学研究员:深耕细作 心系大众

自2014年回国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叶海峰(图左)就带领团队,致力于颠覆传统口服和注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实现通过智能手机App超远程调控胰岛素表达。在生物医学领域深耕多年来,他愈发坚信:这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唯有保持严谨、踏实的态度,将实验室科研成果逐步转化并拓展应用,才能持续造福人类。受访者供图

■B08

随着生物医学的日益成熟和发展,能否颠覆传统口服和注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实现通过智能手机App超远程调控胰岛素表达?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叶海峰持肯定态度。这也是自2014年回国后,他带领团队花费大量精力聚焦的重点项目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深耕多年来,见证行业发展变迁的同时,他愈发坚信:这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唯有保持严谨、踏实的态度,将实验室科研成果逐步转化并拓展应用,才能持续造福人类。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扎根生物医学

在求学深造中提升科研能力

每天一大早,叶海峰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换好白大褂,开始与实验器皿、各种数据打交道。除了吃饭时间,他通常在实验室一“泡”一整天,直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才回家。“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多年,虽然难免疲惫,但也乐在其中。”谈起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叶海峰打开了话匣子。而说到他与生物医学的结缘,则要回溯到高中时代。

当年,刚刚转学到所在学校的叶海峰,略带紧张与不安,幸运的是教授生物学科的周老师给了他极大的关爱与鼓励。慢慢地,在老师的影响下,他对生物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立志在生物医学领域扎根、深造。

大学生活如期来临,对于好学且目标明确的叶海峰来说,四年求学时光忙碌且充实。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随师兄、师姐进入科研课题实验室,尝试生物学研究。在别人看来枯燥的事情,叶海峰却沉浸其中,常常进入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即便很简单的实验,他也用心去做,还继续攻读了研究生,独立做实验的同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感谢硕士导师吴自荣教授为我提供了攻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的机会,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命运转折点。”回首往事,叶海峰感激地说。

随着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叶海峰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为何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生物医学知识和技术?就这样,2007年,成绩优异的他怀揣着梦想和憧憬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继续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学习。

“这一走就是7年,博士、博士后期间,有过迷茫和恐慌,但更多的是坚持。”回忆起在国外的经历,他感慨万千。刚到瑞士时,语言不通,难以与同学进行学术交流;导师很忙碌,无暇与学生沟通研究课题。种种不适应,让叶海峰备感压力。但不服输的他从未想过放弃,反而全身心扑在学术上,当其他同学节假日旅游放松时,他不是在查阅资料,就是在实验室做项目。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锻炼社交及演讲能力。

付出终有回报,他的研究成果——《用蓝光照射调控转基因表达》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引发国际媒体争相报道。“这也成为了我日后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和起点。”叶海峰深有感触地说。

毅然回到国内

带领团队开发智能诊疗新系统

2014年,学有所成后,他毅然回国,进入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学术氛围中,继续开展研究和落地应用。“我首先成立了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医学课题组,建立实验室,带学生,做项目。”让他欣喜的是,今年年初,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他们将通过革新生物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回国几年间,让叶海峰印象最深刻的是国内智能手机移动App的广泛使用,这种便利性也为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发。智能手机在血糖监控中产生了应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还仅限于诊断和检测,无法对其进行治疗。为何不能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手机App进行远红光调控,进而控制基因表达?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和团队兴奋不已。“一旦成功,将在更大程度上造福人类。”就这样,伴随着周围的质疑声,叶海峰带领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大家找资料、查文献、讨论设计方案,项目组成员们一心扑在实验室,进行无数次的探索与尝试。

然而,具体操作环节,涉及合成生物学、光遗传学、电子软件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和知识,这并不是仅靠生物学背景就能解决的,成员们犯了难。“后来,我们邀请软件人才加入课题组,并与企业进行技术方面的合作,课题研究才取得了快速的进展。”

最终,经历3年半时间,经过300~400次基因克隆、在糖尿病小鼠身上做试验、不断调整优化试验环节,利用智能手机超远程调控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成功,其成果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专家们称赞这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次突破性研究,为今后临床上糖尿病诊疗一体化、精准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甚至美国半导体研究联盟首次提出“半导体合成生物学”概念,在其战略发展报告中引用的唯一中国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就是叶海峰与团队所从事的项目研究工作。

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国际媒体的采访、报道外,国内部分糖尿病患者也纷纷打电话询问,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应用于临床,进行疾病治疗。“这件事情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也更加坚定了初心。要继续深入研究,尝试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并争取有一天能够成功应用于人体,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培养科研人才

推动精准医学发展

在生物医学领域深耕多年来,行业发展的同时,他也看到了诸多可喜变化,如国内硬件试验环境越来越优化、科研队伍越来越庞大,大批归国人员扎根国内科研,展开创新性研究。同时,作为导师,他深知人才对于推动精准医学发展的作用。为此,在日常教学和研究中,他尽最大努力为学生争取和创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条件,并搭建平台、对接资源,通过项目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

“薛帅是我的开门大弟子,他参与和见证了整个实验室从0到1的过程。”谈到一手培养起来的学生,叶海峰难掩笑意。他透露说,大弟子薛帅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成长很快。如今,薛帅已成功前往瑞士做博士后,将在那里开启新的研究历程。

时光飞驰,眨眼间,叶海峰已经回国5年有余,除了培养了一批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的学生外,他个人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深受认可。此外,他积极主持并参与了多个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合成生物学重点项目、科技部干细胞重大研究计划等,并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做科研来不得半点浮躁和马虎,需要长期积累、长期坚持,才能有所获。”谈及接下来的规划,他坦言,将通过合成生物学进一步推动疾病智能诊疗、精准医学的发展。同时,呼吁更多不同背景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到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来,共同努力和创新,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