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拼接历史记忆 上大研究生暑期走遍校园和城市 重现这座“红色学府”的历史座标

原来这所以“上海”命名的大学还有这么多红色记忆。今年暑期,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追根溯源,红色传承——上海大学红色基因探索与解码”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遍自己熟悉的校园和城市,重现“红色学府”在城市历史中的座标,将上海大学的红色历史以连续完整的姿态展现给更多年轻的上大人。

■A05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原来这所以“上海”命名的大学还有这么多红色记忆。今年暑期,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追根溯源,红色传承——上海大学红色基因探索与解码”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遍自己熟悉的校园和城市,重现“红色学府”在城市历史中的座标,将上海大学的红色历史以连续完整的姿态展现给更多年轻的上大人。

追根溯源:探寻红色起点坐标

溯园,是为纪念上海大学(1922—1927)而建,是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的室外展示区域,2014年10月23日落成于上海大学校本部正门东侧。

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它建立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的,校长是国民党人于右任,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还有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直到1927年被强行关闭。该校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虽然建校历史很短,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在当时,就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

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

上大经济学院实践团队主线任务以位于上海大学校内的校史纪念馆“溯园”开始并先后寻迹上海大学老校址,探究上海大学红色历史,从老上大从建校、几度搬迁直至被迫关闭的波澜岁月,逐步体会上海大学从1922到1927年再到新上大的整个红色文化诞生历程。

在溯园,就能找到这个清晰的脉络。溯园中心是校址地图广场,标注着老上海大学曾经的多个校址位置,弧形的墙体则以大事年表的形式,演绎了老上海大学从建校、发展、变迁,直至被迫关闭的过程。老上海大学的大学章程和全体师生名录也被郑重地镌刻在墙上。

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蒋铁骊教授组成的团队所创作的四组大型浮雕作品“欢迎于右任校长”、“李大钊演讲”、“平民夜校”、“五卅运动”,重现了老上大历史上的经典场景。同一个校名,同一种精神,联结起了跨越时空的两所大学,激励着校园里的年轻学子。

回到青云里:拼接历史记忆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感到了一些遗憾,上海大学的各个老校址的红色印记基本都已经“面目全非”,有的甚至不留一点痕迹,青云路167弄(原青岛路师寿坊)里,如今竟成了一片待开发的废墟,只留下一竖红色油漆字样的地址名称,似乎有点悲怆。而青云路315弄和西摩路132号(今陕西北路342弄)也成了只有一个门牌名的居民区。

所幸的是,烈日下汗涔涔的同学们在快要失望空手而归之时,发现了掩藏在六十中学里的“青云路上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1922-1927)遗址纪念墙,这个纪念墙高4.5米,长约15米,根据原上大青云路校舍老照片的外观复原制作而成。细赏一字一句的珍贵,品味一帧一画的文化厚重感,同学们感慨于革命前辈们的事迹之余又惊叹于六十中学师生的多才多艺,以及感谢这背后辛苦付出的人们。

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大雨中找寻到的陕西北路299弄4—12号(原时应里522—526号),没想到它现今是恒隆广场的一块上大遗址纪念碑,深藏功与名,静默在闹市,小小的碑牌记录了上大几经搬迁的陈年往事,令人感慨万千。

找到这些残存的痕迹,让实践小队的负责人,经济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迟凌宇同学难掩激动的心情,也让他备受鼓舞。“寻访历史坐标和红色文化印记,承继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宣扬革命先辈的意志与精神,我们青年上大人要始终在路上。”他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