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乐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绿容青年多元化传递分类理念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今已“满月”。垃圾分类理念逐渐融入、落实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中。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不少绿化市容系统青年职工以多形式助力推进垃圾分类:“粉碎”垃圾分类谣言、做细网上查询平台、入爱心暑托班教小朋友熟悉分类、落实绿化植物废弃回收……对青年绿化市容人来说,垃圾分类不只是要带动市民了解四类垃圾如何投放,还要以多形式传递垃圾分类理念。

■B04-05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今已“满月”。垃圾分类理念逐渐融入、落实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中。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不少绿化市容系统青年职工以多形式助力推进垃圾分类:“粉碎”垃圾分类谣言、做细网上查询平台、入爱心暑托班教小朋友熟悉分类、落实绿化植物废弃回收……对青年绿化市容人来说,垃圾分类不只是要带动市民了解四类垃圾如何投放,还要以多形式传递垃圾分类理念。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陈晓颖

市废管处青年突击队

打造“垃圾去哪儿了”平台

每当踏进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看到门口悬挂着的“立及”青年突击队队旗,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团总支委员应心慧的内心都充满了自豪感。自2017年以来,在废管处党委和团总支负责人的带领下,她与其他突击队队员一起组织了“垃圾去哪儿了”“分类碰碰车”等一系列科普体验活动,将分类宣传带进社区、学校、公园等地,以实际行动推进垃圾分类的落地实效。

志愿服务 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立及’这个名字的起因,其实就是想把垃圾去掉‘土’。”应心慧笑称,因为实施垃圾分类,就是要让垃圾变废为宝,实现零填埋。同时,它也表明了年轻人“工作立刻实施,节点及时完成”的处事态度。“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作为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员,我才更加深刻理解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

她说,这支队伍中,既有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青年职工,也有工作突出善于管理的年轻精英,还有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两年多来,全队成员紧紧围绕市绿化市容局、市废管处党政工作重点和市局团委要求,针对“十三五”期间垃圾综合治理的需要,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打赢垃圾综合治理攻坚战贡献力量。

“我们曾配合完成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绿色账户新增覆盖200万户’的目标,还组织了‘垃圾去哪儿了’公众科普体验活动,并成功筹备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开幕仪式。”让应心慧欣喜的是,在突击队队员的共同努力和宣传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公众科普体验活动中来,截至目前,“垃圾去哪儿了”科普活动共吸引了4万余名市民报名参加,平均每周接待近200人。

然而,“立及”青年突击队队员除了组织垃圾分类活动外,还要应对各种应急事件。去年过年前夕,老港废弃物处置基地就发生了紧急事件。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突击队队员放弃了休息时间,主动加班,经过长达半年的24小时轮流驻港,保障了基地的安全。

在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的建设上,突击队队员们仅用了三周时间,将50余万字的原始资料审核了十余遍,最终形成了科普馆的图文内容。不仅如此,青年队员还帮助推进《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的实施,不断完善微信垃圾分类查询系统、协同配合应急预案执行及落地保障等,全方位引导市民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勇于探索 形成垃圾分类“区域效应”

创建伊始,“立及”青年突击队就明确了“开拓”、“奉献”和“创新”三个关键词。今年以来,队员们勇于探索,通过“分类碰碰车”项目,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七进”活动,即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同时,组建垃圾分类青年核心宣讲团,通过培训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实施氛围。

“我们还积极参与上海中心大厦‘绿色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我带头’主题党日活动,在上海‘高度’发挥青年影响力;并通过社会调研,为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物管理献计献策。”虽然辛苦而忙碌,但回顾一路走来的点滴,应心慧的内心感慨万千。在她看来,垃圾的综合治理不是个别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城市的每一个人。只有让每个人了解垃圾分类的益处,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在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理念,提升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促进垃圾分类实效。“这是我们工作的职责和意义所在,也是队员们一直坚守和付出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立及”青年突击队被评为“上海市标杆青年突击队”。激动之余,应心慧表示,她和队员们一定会珍惜这份荣誉,继续秉承初心、勇于担当,积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原则,在垃圾综合治理工作中不断发挥青年突击队的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作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健全垃圾综合治理机制,争取早日形成垃圾分类区域效应,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

189位在职“讲师”入暑托班传授垃圾分类常识

“大家吃零食看到的食品干燥剂属于什么垃圾呢?”在爱心暑托班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行业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成员、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团委书记余召辉询问台下的学生们。记者了解到,在与暑托班学生强化“冷门垃圾”的分类要点外,来自青年讲师团的189名讲师还将垃圾分类的“前因后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教给小学生们。正值暑假,作为201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的上海爱心暑托班成为了不少学龄孩子们的选择。为强化垃圾分类从小做起的意识,来自绿化市容行业的青年职工们化身为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讲师,结合自身在垃圾分类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讲解“垃圾去哪儿了”。

绿化系统职工 入暑托班成为垃圾分类导师

“我日常的工作就与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有关。在学生放暑假期间我们团委小伙伴们看到招募垃圾分类讲师志愿者,第一时间就选择报名了。”余召辉进入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从事垃圾分类相关研究咨询工作已5年了。他和同事们因长期调研垃圾分类情况、从事垃圾分类宣讲,可谓是对垃圾分类宣传、科普工作十分熟悉。

在经过两次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组织的专业培训后,余召辉成为了由189人组成的上海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其中一员。据介绍,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是2018年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团委组建的一支由行业在职青年职工组成的专业志愿服务力量。顾名思义,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主要通过课程、活动等形式面向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解与分析。今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志愿者队伍正需要“扩容”。面向全市绿化市容青年职工们发布招募帖后,绿化市容直属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城投集团等83家单位共有260余名青年报名。经过培训、测试环节,240位青年加入成为“新鲜血液”注入这支队伍。

上半年,青年讲师团成员们已陆续开展148场系列垃圾分类线下活动,共覆盖1.3万余名企事业职工、学生、社区居民。如今正值中小学生暑假,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成员们在团市委、上海市绿化局团委组织下“化身”为爱心暑托班讲师,在工作之余至全市16个区共500余个爱心暑托班办班点进行授课。

无论是校园中的垃圾分类体验课还是相关垃圾分类活动,大多数上海小学生们已对生活常见垃圾的分类知识熟稔于心了。如何将垃圾分类课程讲出特色?据介绍,在每节时长40分钟的爱心暑托班课程中,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成员们通过统一、规范的暑托班教材和玩具、贴纸教具,在授课时加上游戏互动,让小朋友们了解怎么分、为何分、分到哪去等系列的垃圾分类链。“我们还补充了一些不常见的‘冷门’垃圾分类知识。”余召辉作为徐汇区爱心暑托班讲师团组长,每天时刻关注着群内志愿者反馈的授课疑问点并查询后回复、整理。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系统化的课程都可以在“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公众号上点击获得。

带领“学霸” 了解垃圾处理始末

“大多数小朋友们对干湿垃圾分类已经非常熟悉了。”上海古猗园团总支书记毛晓华是嘉定区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的组长,她在授课中发现班级中有不少“垃圾分类学霸”。在参与“垃圾卡片”模拟分类的互动环节,小学在读的“垃圾分类学霸”们不仅分类分得对,还将鸡骨头为何属于湿垃圾的原因说得头头是道。在爱心暑托班上课的小朋友们对垃圾分类互动也十分踊跃。

“我们已经学会了大部分生活垃圾如何分类,那么大家想过垃圾分类后会去哪吗?”在爱心暑托班课堂上,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成员将平日工作中拍摄的上海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图片、视频给学生们展示、播放,通过多媒体形式带领更多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后的末端处理流程。“干湿垃圾分类后,湿垃圾堆肥处理,平均每吨垃圾堆肥可产生0.3吨有机肥料,垃圾减量可达到70%。干垃圾进入垃圾分拣中心后,部分垃圾进行焚烧利用,每吨垃圾燃烧可发电300度,相当于节约一吨原煤。”讲师们通过流程讲解,进一步带动学生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工作甘苦自知。对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成员而言,7月正是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后的工作高峰时段,加之爱心暑托班小朋友们的上课时间与职场人上班时段重合。如何平衡工作和志愿授课?在系统管理中,由组长进行群内协调管理,团市委并对在职协调困难的讲师团协调配备了30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配合教学。炎炎夏日,为上好在7、8月开展的爱心暑托班每一堂课,垃圾分类青年讲师团成员们就近分配,至距离单位最近的暑托班站点教学。在排班授课高峰时段,部分讲师们也会每天奔赴不同的暑托班授课点。毛晓华曾一天跑四所学校,讲了4堂垃圾分类课程:“7月可谓是垃圾分类大月。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者与讲师,我们奔波献力甘之如饴。”

辰山植物园园艺景观部

开拓创新植物处理让绿色“再生”

炎炎夏日,辰山植物园园艺景观部高级工程师彭红玲与同事们每天穿梭于园区、废弃物处理厂,仔细察看垃圾分类及处理情况,并进行土壤采样。虽然辛苦,大家却乐在其中。在她看来,7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后,绿化人可谓任重而道远。唯有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付出,才能永葆园区的绿色与美丽。

风雨无阻 扎根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理

性格爽朗乐观、快人快语,这是彭红玲给人的第一印象。科班出身的她常年与土壤、废弃物打交道,这种“脏乱差”的环境非但没有让她望而却步,反而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怀。

“我是来自大山的孩子,从小看父母勤勤恳恳干农活非常辛苦。那时起,我就想着以后可以学习土壤专业,帮助他们科学种地,收成会更好。”就这样,好学的彭红玲在大学和研究生时攻读了土壤专业,7年的深入学习,让她从中找到了乐趣,也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毕业后,她进入辰山植物园,负责园区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理的细分指导、技术支持及管理工作。“这些废弃物主要包括园区绿化垃圾,比如修剪的枯枝、落叶、杂草,更换的草花等,我们还要定期清理水草。”

然而,入行之初的她,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却不足。为此,她认真观察,积极向同事、领导讨教学习,逐渐获得了认可。但她深知,想要做好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理的细分指导和管理工作,并非易事,尤其有时发现工人在规定时间之外偷倒垃圾现象,还有的废弃物中夹杂着生活垃圾,如草屑里混杂塑料袋、喝过的饮料瓶等。“我们通过养护管理群进行沟通,向工人讲明利害关系,并监督其进行整改。”

让彭红玲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因为不正确的废弃物倾倒和分类,导致在进行垃圾处理和粉碎时,机器发生故障。情急之下,她积极联络师傅进行维修。“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习和掌握了大量机器维修知识和技能。”回忆那段经历,彭红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现在的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围着辰山植物园兜一圈,察看废弃物处理情况,并进行土壤采样。这样一坚持就是数年,风雨无阻。“现在正值高温天,我们做好防晒措施,喝完‘续命’红糖水,照常下园区。”她透露说,在进行废弃物处理时,有的同事难免中暑,自己也越晒越黑,但大家都满腔热忱倾注在绿化垃圾分类工作中,毫无怨言。

开拓创新 绿植垃圾“变身”文创品

绿化植物废弃物除了粉碎后覆盖、堆肥之外,还可以有哪些创新利用形式?近年来,彭红玲与同事们积极开拓创新,尝试将废弃物进行包皮、打磨处理,并设计成杯垫、树根艺术等纪念品,进行展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前段时间,辰山植物园举办的萱草展,其中就有废弃物打造的微型景观,深受游客欢迎。”

谈及近期的废弃物处理工作,彭红玲坦言,随着本市垃圾分类如火如荼开展,园区也在加大力度强化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区分、投放,团总支更召集相关青年技术骨干在市局团委开展的“绿容青年智造”活动中,形成了“上海辰山植物园园林植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调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开辟专门的投放场所外,她与团队还通过互动小游戏、分发宣传册等形式指导游客正确投放垃圾。

“处理和接触废弃物,难免脏和有异味,但我热爱这份工作。”在彭红玲看来,绿化工作者就是环境的美容师,脚踏实地,将垃圾分类贯彻到底,保持辰山植物园的美观和洁净,这是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自2011年辰山植物园正式开园以来,垃圾分类团队就坚守在这里,做好环境的美容师,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大家多年如一日,为热爱的事业付出着。据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共同担负起园区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理的职责。而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张绿色名片,辰山植物园团队也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在绿化垃圾可持续利用上形成合力,逐步产生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强大辐射效应。“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需要集聚大家的力量,才能永葆园区的绿色与美丽。”彭红玲深有感触地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