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暑期社会实践来到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

申城学子高原放歌献给“最可爱的人”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受访者供图

皑皑雪山,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献给最可爱的战士;茫茫戈壁,两辆卡车搭建的舞台,一曲《我爱你,中国》,唱给最可爱的战士;七天辗转新疆喀什多地,九场演出,开音乐党课,采访边防战士,走访脱贫村,上海音乐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疆线的师生们,用一次令人感动、难以忘怀的暑期社会实践,致敬“最可爱的人”。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受访者供图

最高处舞台 海拔5100米“唱支山歌”

此次“心系沪疆情 建功新时代”上海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新疆线的足迹遍布喀什海关、电视台、司法系统、喀什大学,塔县边检站,边防连、解放军某部等地。

在前往国门的前哨班,实践团成员之一、上音声歌系年轻的辅导员王晓秋在实践团带队老师郭恺的小提琴伴奏下,高歌了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王晓秋第一次上高原,由于高原反应,只能被迫放弃平时很轻松就能演唱的音调,选择降调演唱。但歌声依旧饱含深情,赢得阵阵掌声。

海拔51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红其拉甫口岸,这是一个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地方,实践团成员们的高原反应愈加强烈,但面前是祖国7号界碑,身后是皑皑雪山,成员们决定放下氧气瓶,手打着节奏,为边防民警、为祖国,唱一曲《我和我的祖国》。悠扬的歌声在高原上响起,面对着界碑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句句歌词唱进了每一个人心中。

王晓秋心中的感慨在翻涌,她觉得,这是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最真切的体验。

此次让王晓秋潸然泪下的还有听到了红其拉甫第一任站长张玉贵的故事。“我父亲在艰苦的高原环境下工作了27年,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父亲很少在我和母亲身边。我记得有次父亲又要离家,我哭得稀里哗啦。”在现场,王晓秋和实践团成员听着张玉贵女儿张旭蕾的讲述,也不禁潸然,“没有不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只是他们责任在肩,需要保家卫国,能为大家舍弃小家的军人,最值得尊敬。”

最特别舞台 在戈壁滩的卡车舞台唱到落泪

在远离喀什市区某处,解放军某部队驻扎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中,这里静寂、沉闷,除了风声、雨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

带队老师郭恺原还在思考哪里有舞台,没想到,两辆卡车拦起了舞台区域,拿着小板凳的战士们整齐而坐,氛围迭起。他们挥舞手中的国旗,和台上实践团成员们一起唱《怀念战友》《一杯美酒》《时间都去哪儿了》。

实践团年龄最小的成员彭子仪的节目靠后,上音声乐系美声方向的她准备了《我爱你,中国》和《红旗颂》两首歌,看到热情高涨的战士们,她又临时准备了一首歌——《妻子》。

“世上有那样多的人离不开你,我骄傲,我是军人的妻……”这首《妻子》,彭子仪从小听母亲唱,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这首歌饱含了母亲内心对父亲的不舍与自豪。

在彭子仪的印象中,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她和母亲也跟着辗转不同的城市生活,有时一连几个月才见一次父亲,她知道父亲是在执行任务,是在保家卫国。这一次,这名“军二代”站在戈壁中,台下是战士们年轻的面孔,她唱起《妻子》,想起父母,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是第一次,她在台上唱到哽咽。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