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童书“走出去” 有些误区要规避

郦亮

郦亮

最近,出版界都在谈童书“走出去”的问题。随着童书原创实力的不断增强,童书也成为中国图书对外输出的中坚力量,每年有大量童书“走出去”。不过“走出去”的效果有时却差强人意。中福会出版社现在每年推出童书200余种,其中有大量原创童书被推介到国外。最近他们因为“走出去”出色而获得上海市府新闻办划拨的专项扶持资金。青年报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了解了“走出去”的一些经验。 

“走出去”不看渠道

一本中国图书要想在国外出版,一般要在版权输出目的地有一个版权引进商,这个引进商负责图书的翻译、出版和推广。目前的童书领域,大部分童书“走出去”还是要依靠版权引进商。

这时“渠道”问题其实也就十分重要了。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中国童书出版社还只停留在注重“走出去”的数量上,他们关心的是到底有多少童书完成了对外输出,至于传播效果如何却是次要的。于是,渠道问题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有国外出版社愿意引进,一般都会同意。不太会在意这些出版社的实力究竟如何。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告诉青年报记者,出版“走出去”要让中国图书起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对渠道还是要有所选择,要和那些大的出版机构合作,这样才有让中国图书进入外国的主流市场。2017年中福会出版社“儿童时代”原创图画书中的《拔萝卜》和《小兔的问题》海外英文版经过近一年多的版权和制作准备后,正式在北美市场上市。引进两本书的是北美最负盛名的出版集团。

“最本土”未必是“最世界”

从忽视渠道到主动寻找主流渠道,这体现的也是中国出版人的一种文化自信。当然,这背后还说”内容为王“在支撑,渠道找得再好,内容不受欢迎,那“走出去”也是不会有什么传播效果的。更何况,如果内容站不住脚,图书也不会受到国外主流渠道的关注。

这里面就有一个误区,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最民族的也就是最世界的”。因此,在挑选可以“走出去”的图书时,总是选择那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图书对外输出,但是事实证明,有的图书因为“太本土”反而会给外国读者的阅读造成很多的障碍。中福会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告诉青年报记者,最本土的也就是最世界的这句话应该辩证去看,对外输出的中国童书当然应该体现民族特色,但也应该是巧妙融合的,能合乎全世界当代儿童的表达。

中福会出版社这几年对外输出的 《回家》《我有一盏小灯笼》《和竹子在一起》等绘本都具有这种“巧妙融合”的特点。《牙齿,牙齿,扔屋顶》是中福会出版社近年推出的一部绘本经典之作。作品以一个孩子掉牙、换牙为线索,展现了老巷子里和睦的邻里关系。这本图书已经被输出到很多的国家。2019年德语版《牙齿,牙齿,扔屋顶》即将在德国柏林国际文学节推出。编辑告诉记者,事实证明,很多的东方国家都有这种牙齿扔房顶的习俗,这特别能够引起共鸣。韩国的一家著名出版社专门找来表示要引进,因为他们国家也有这样的习俗。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