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群文新人新作频出 小切口反映大时代

记者 郦亮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2019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这几天在上海市群艺馆如火如荼地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文旅局主办,上海市群艺馆承办。由于,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上海的群文作品夺得了10个“群星奖”中的三个,此次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也就备受关注。

从参评参演的群众文化作品来看,现实主义题材依然是主流。比如以国产大飞机试飞员的视角展现国人翱翔蓝天的中国梦的群舞《冲上云霄》通过拟人手法讲述偷倒垃圾的危害的小品《垃圾分类狂想曲》等。参演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和歌颂了上海人民的工作、生活及都市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浓厚的上海地域特色及现实性。

这些优秀群文作品的创作者年龄逐年降低,也是一大特点。青年报记者记者了解到,群众文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艺术门类中,前三个门类的中青年创作者已逐渐成熟并成为中坚力量。这些青年人大多毕业于艺术院校,具有极高的创作水准。比如上海市群艺馆的舞蹈老师裘思凡就是这样一个青年人。近些年活跃在群文编舞领域,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已为全国同行所熟悉。裘思凡本次参评的作品《拔河赋》也惊艳了观众和评委。

经过7天10场比赛,共有146个上海群文的新人新作接受了检阅,他们中的优秀之作将接受专家的建议,进行更多打磨加工,从精品向经典跨越。而这些作品未来也将成为上海参评中国群文最高奖“群星奖”的首选。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已经建立起一套群文创作培育孵化机制。一个优秀之作会经过各级培育和孵化,不断打磨成熟,成为精品。而这一套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此次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一些评委专家认为这套机制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比如有专家认为,剧本创作不仅仅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情,为了更好地将作品呈现出来,为了创作更受欢迎的作品,应打破个体创作模式,将演员、群众引入到早期创作中来,只有他们参与进来,才能让创作者创作出能留存五年十年,更具生命力的作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