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科学家胡丽丽攻克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打造“中国心脏”

未来属于青年,我的使命是帮他们

青年报记者 郭颖

    胡丽丽(左)正在指导青年学生攻克技术难关。受访者供图

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被誉为世界最大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七大奇迹”之首。上海科学家胡丽丽带领团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破西方技术封锁,攻克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为我国高功率激光聚变装置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近日,她入选上海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青年报记者 郭颖

从懵懂到初心

“当年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不想学医,而浙江大学又离江西老家近,材料专业前景好,最后听从了父母的意见。”胡丽丽笑着告诉青年报记者,在懵懵懂懂中便与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在浙江大学完成材料学本科、硕士学习后,胡丽丽慕名报考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博士,师从中国钕玻璃研究的两位“掌门人”——干福熹院士和姜中宏院士,由此结缘钕玻璃。两位老师在光学材料方面的深厚造诣、学术上的悉心指导,以及老一辈钕玻璃科研前辈们兢兢业业、追求科学真谛的精神,给了胡丽丽事业起步时莫大的动力和启迪。

进入21世纪,我国激光聚变装置的研究对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技术有着迫切需求。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是解决该需求的唯一途径。然而,掌握激光钕玻璃关键技术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我国必须靠自主研发。

这时,胡丽丽开始走出懵懂,有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初心。

“只能上不能退”

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成品需同时符合高光学质量、低应力、无铂颗粒等夹杂物、高一致性等28个技术指标,一般人很难想象把娇气又活泼的钕玻璃打磨成“完美玻璃”的艰辛。

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成型是连续熔炼工艺中挑战极高的一个技术环节,其流量小,对光学均匀性要求高,却要像“摊大饼”一样达到810×500×55mm的坯片规格。玻璃粘度大了摊不开,太小又会出现缺陷。3年时间,无数次实验,胡丽丽团队终于啃下了这根“硬骨头”。

钕玻璃总是在封闭式隧道窑炸裂,是胡丽丽团队面临的又一个困难。成型后的钕玻璃温度高达六七百摄氏度,需要在这个隧道窑里待上一个星期,逐渐冷却到六七十摄氏度。实验初期,玻璃都在隧道窑里炸裂了。请来的外援专家,到现场看了后说这个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胡丽丽秉着“只能上,不能退”的决心,当场拍板自己解决。她带领团队花了半年时间,重新做方案,改变隧道窑的结构,最终解决了玻璃炸裂的问题。

围绕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胡丽丽团队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逐项攻克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涵盖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取得了以连续熔炼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涵盖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包边和高精度检测的三项核心技术发明。自主发明并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目前,上海光机所已成为国际上独立掌握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技术的机构。

进入21世纪,光纤激光器异军突起,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团队研制的多款高功率掺镱光纤通过用户单位严苛考核测试,性能与国外同类最广泛应用的产品相当,并实现工业应用,为国产光纤激光器装上了“中国心脏”。

从激光玻璃到激光光纤基础研究及其制备技术研发,30多年来,胡丽丽及其团队战果累累: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的钕玻璃批量制备关键技术项目荣获上海市2016年度技术发明奖特等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胡丽丽说,“接下来,我的使命是帮助年轻人,把这项事业传承下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