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奉贤区湿垃圾回收新尝试:厨余垃圾6小时变身农家肥

“吃”湿垃圾 “结”生态果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摄影报道

“白天居民倒湿垃圾,晚上工作人员在小区原地‘静音’分解。如此一来,湿垃圾成为了肥料,我们也知道湿垃圾最后一公里去哪了。”上海奉贤区万科海尚华庭的垃圾志愿者在垃圾房前刚指导一户投放垃圾后,指着小区垃圾房出现的垃圾分类“新玩意”——湿垃圾减量机向青年报记者介绍说,居民产生的厨余湿垃圾在居民眼皮底下就成为了可在小区绿化、田间地头利用的肥料。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摄影报道

社区里来了湿垃圾分类“新玩意”

在小区垃圾分类房内,这个长两米,宽80公分,高一米的铁皮机器差不多占3个垃圾箱并排放下的空间。青年报记者观察发现,该湿垃圾减量机主要有两个部分,一边是投放口,主要投入湿垃圾,另一边底部则是生态肥料的处理出口。

“各个楼宇集中的湿垃圾桶集中放在垃圾房后,再由我们工作人员集中倒入。你别看它体积小,这一个机器就能实现湿垃圾不出小区、不出镇‘消化’。”工作人员小陆介绍说,在小区、菜场、食堂这类湿垃圾集聚的地方,湿垃圾体量大,“周六、周天是湿垃圾高峰期,950户居民一天总共会丢6至8桶湿垃圾。”垃圾虽然分类清楚了,但由于湿垃圾量大,收运过程中需要等候一定时间,在此过程中湿垃圾的存放成了问题。由于湿垃圾水分高且有油污,极易与其他垃圾混合、粘连,一旦有机质混入不可降解的垃圾,又使用了破坏性处置方式,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浪费。

如何着力推动末端处置,技术向更高层次迭代,尽可能做到湿垃圾不出村、不出镇、不出区,达到有效降解、利用?在上海奉贤区,2019年4月部分小区、食堂试点了原地高温发酵,湿垃圾现场减量处理方法。走入海尚华庭小区内的垃圾处理站,记者在垃圾房现场并没闻到刺鼻的味道。“虽然湿垃圾在此原地处理,但因有分子膜,气味并不大。”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在经过6小时生物发酵后,湿垃圾当中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通过分子膜排出。在出口,生物渣少了水分。对负责垃圾清运的人来说,现场尽量处理可以减少在运输过程中洒落不必要的污水。

每4桶湿垃圾可以产出2盆生物肥料

2019年7月1日,上海将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除了家中的垃圾如何分类外,垃圾最终运输至何处,能起到什么作用也受到不少市民关注。

湿垃圾减量机项目的小篱科技负责人俞宏欢介绍说,该硬件装备目前在奉贤区部分小区、中学食堂试点投放,“我们研制的这台机器主要工作流程是‘一出’,取出投放的湿垃圾,‘一投’,投放生物菌剂,在6个小时后便有生物发酵后的肥料可直接到农场堆肥或者经过虫循环。”每日早上,经过生物发酵后的湿垃圾成为黑色的渣状肥料。每4桶湿垃圾平均可产出2盆生物肥料。“湿垃圾就地可以减少体积和重量,质地相对较干,也减少了运输能耗。”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秸秆也是湿垃圾减量机可回收的。过去,传统秸秆处理方式是需要空间堆放秸秆,并且处理过程费时繁琐,甚至有些农民会直接焚烧,造成污染的同时有引发火灾的危险。“如今我们把湿垃圾减量机放在农场,秸秆转化成有机质直达农场堆肥。“小篱科技负责人介绍说,如此一来,6个小时后原本是农场中的农业秸秆、野草便可通过生物降解转化为农场的肥料。

厨余垃圾6小时“变身”成为田间肥

食堂平均用餐量大,每天百余斤的剩菜与厨余垃圾成为垃圾分类之后的处理痛点。记者在静安区一家公司食堂观察发现,工作人员在处理剩菜、剩饭后集中整合至两个大桶。每日统一时间,湿垃圾集中收集。但对于后续的垃圾处理流程,不少在食堂就餐的白领大多反馈为“当作饲料投喂”。

在奉贤区金汇镇中学,食堂垃圾回收则有些独特。学生们在饭后将剩菜剩饭倒入回收桶。由食堂员工整合后将剩菜剩饭倒入一旁的湿垃圾减量机。在密闭状态下,剩菜剩饭经过机械内部辅助生物发酵,6小时后剩菜剩饭“摇身一变”成为类似梅干菜样式的生物肥。湿垃圾减量机下游生态农场的工作人员每天开车将生态肥直接运输至田间地头,将肥料用在20亩生态农场,分批进行培育、土地耕种。在生态农场中,辣椒、西瓜、番茄等农产品在湿垃圾转化后的有机肥培育下生长,供应至市民餐桌上。俞宏欢表示:“如今,我们还将生态肥料送至周围民众手中,让他们使用上日常餐厨垃圾的‘衍生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