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学生要做“都市修复师”

漫步城市中,会发现一些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边角地带”没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同济大学“城市360”团队推出人工智能设计平台,只要居民完成选择题,“人工智能设计师”就送上设计方案。

●“当时我们设想将这些‘边角地带’一个点一个点进行改造,就与中医里的‘针灸’疗法一样。我们团队的核心理念就是‘做城市的360度修复师’。”

●“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团队通过努力能帮助社区居民将设想落地实现。”

■05

漫步城市中,会发现一些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边角地带”没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在设计开发“畸零空间”时尊重居民意见,曾困扰许多设计师。如今,揉合了同济大学多个专业力量组成的“城市360”团队,推出了人工智能设计平台,只要居民参与完成关于社区如何改造的选择题,“人工智能设计师”就能将设计方案“双手奉上”。

就在日前结束的第一届“知行杯—青春社区”上海高校共青团“往社区走”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决赛中,这一项目成功入选十大示范项目。

青年报实习生 陈婷 记者 周胜洁

创意改造

大学生要做“城市360度修复师”

什么是“畸零空间”?作为“城市360”团队的负责人,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大二女生戴淑媛解释说,一般是指城市中一些没有被妥善利用的微小空间。这些被浪费的微小空间,只需要经过设计师的改造,就可以变成一个服务邻里的“创意空间”。

关注到了这些“畸零空间”存在改造需求,“城市360”团队应运而生。团队指导老师郭禹辰回忆,2017年,团队刚成立时,名字还叫做“城市针灸师”。“当时我们设想将这些‘畸零空间’一个点一个点进行改造,就与中医里的‘针灸’疗法一样。”

但是,郭禹辰渐渐发现,城市中需要改造的“畸零空间”非常多,改造期间人与人之间所耗费的沟通时间也非常漫长,而在社区中进行改造,也必须听取居民的意见。

怎么才能兼顾各方需求下,尽可能快速地完成“畸零空间”的改造?郭禹辰认为,团队需要建立一个全流程的平台。为此,“城市针灸师”团队改名“城市360”团队,意为360度关注城市中“畸零空间”改造。“我们团队的核心理念就是‘做城市的360度修复师’。”

各展所长

团队成员都来自同济的王牌专业

郭禹辰向记者透露,“城市360”团队最大的特色是将同济多个王牌专业的学子聚集到了一起,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各展所长、贡献社会的平台。“同济有很多专业各自发展优秀,但相互间联系不大,这是一次创新尝试,将这些专业的学子真正联系到一起。”郭禹辰说。

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团队中各展所长。戴淑媛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她负责整个团队的协调和政策研究分析工作,过程中发挥了本专业在“进度管理”的优势。

目前20多人团队中,来自经管学院的同学擅长统筹策划、整合资源,是团队的大脑;来自城规学院的同学擅长空间设计,需求收集;来自电信、软件学院的同学能够搭建核心平台;来自交运学院的同学擅长道路规划、交通信息处理等;来自设创、艺传等学院的同学擅长产品设计、宣传推广。

“正是由于团队成员的多学科背景,才能创造出这么一个全方位、全流程的人工智能设计平台。由于团队成员都来自同济的王牌专业,平台具有鲜明的同济特色。”戴淑媛说。

往社区走

选择题题库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城市360”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设计平台”主要由一个网站和一个小程序组成。“人工智能设计平台”将专业的设计术语翻译成一些简单的选择题,居民可以通过答题一起协商设计规划图。

前期,“城市360”团队走访过多个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对于身边微小空间的改造期望。“比如想要多少面积,什么设计风格,想要多少绿地,他们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戴淑媛说。

在收集到居民们的看法之后,团队成员便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选择题。

在这套选择题里,居民可以选择需要改造面积的大小,绿地的比例,改造空间是否需要桌椅等。居民只需打开城市360的网站,拖到“人工智能设计方案”页面,就可以答题。若对选项所涉及的概念有疑问,还可点击旁边的求助链接获得详细解释。

经过十几道选择题以后,居民会得到量身定做的方案,参与答题的人数越多,所答的题数越多,方案就越贴近社区居民的整体需求。

那不同的“畸零空间”改造方案会不会存在相似之处?戴淑媛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不同项目的功能需求不同,自动生成的方案只是基础,我们还会以图纸为基础建立模型,并根据居民需求不断进行调整。”戴淑媛说。

以位于北茶园社区的改造方案为例,社区老人建议方案中的顶棚可以为叶片形状,能与社区的茶文化相统一,“我们为他们做的模型就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戴淑媛说。

方案自动生成后,团队需要召开居民会议完善并敲定具体方案,诸多交流让大学生们真正深入了社区。

“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团队通过努力能帮助社区居民将设想落地实现。”戴淑媛感慨道。

队员感受

为社会治理 尽绵薄之力

@李佳诺:

最初抱着锻炼自己专业技能的心态加入团队,如今我的收获远超预期。不仅开发技术增强了,还体会到跨学科合作的魅力与重要性。

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软件开发成果应用到社区,为居民们解决社区畸零空间困境,为社会治理尽一份绵薄之力,我很荣幸,也觉得自己所做的非常有意义。

@苏榆茜 韩子玉 :

我们来自城乡规划学,学科作业往往教我们如何从一个规划师的视角俯瞰城市,为城市空间发展探寻答案。但是城市360通过一系列在地实验,定量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完成了向当下精细化城市空间治理的转型。

我们与居民互动,切身体会到他们的利益诉求,我们发现规划其实是人视角下的统筹,解决的表面上是空间问题,实际上是对于传统社区治理体制的优化。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