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中国红外之父”汤定元院士百岁辞世

爱国精神影响一代代青年科学家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汤定元(左二)与青年学生在一起。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供图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汤定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6月3日10时40分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建国初期回国的一批科学家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建立了辉煌、开创性的丰碑,汤定元院士正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如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在。汤定元的爱国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家。

新中国第一位“海归”科学家

汤定元院士1920年5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他放弃了美国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回国的科学家,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作为我国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我国红外学科的奠基者,汤定元院士为发展我国半导体光电子特别是红外光电子科学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率先开展半导体光电现象和硫化铅探测器的研究,并与黄昆、王守武、洪朝生等先生组织召开“全国性半导体讨论会”,举办“半导体短期讲习班”,翻译出版半导体物理学书籍,为规划推动发展我国半导体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汤定元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育人有成,先后培养出以方家熊院士、褚君浩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

“心态好、科研好、爱国、长寿。”这是褚君浩院士对汤老师的评价。褚君浩年轻时就师从汤定元,老师的爱国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他。“汤老一直带着年轻人做实验,年近九旬时,还常到所里来。” 

褚君浩清晰地记得,汤院士那时虽然年事已高,却不接受别人送饭,总要求自己去食堂打饭。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方便面加个咸蛋就足够。但他对教育事业却很大方,上世纪80年代时,他把2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他的母校设立华罗庚教育基金,却并不用自己的名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褚君浩说,汤老师喜欢给学生做前沿的课题,爱把学生“放在火线上烤”。“当时我通过手磨、机器磨,将碲镉汞材料样品打磨到了13微米,汤老师开会时表扬我进展快,这还是别人告诉我的,这种背后表扬比当面表扬更能鼓励青年学生。”后来,褚君浩打磨的碲镉汞就达到了10微米以下。

红外界的“精神偶像”

汤定元高瞻远瞩地认识到红外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向国家主管部委和领导人先后递送“三封信”,建议国家重视并部署红外技术研究工作,这在科学界中传为美谈。

汤定元院士带领研制成功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光电探测器,已成功应用于多种遥感探测先进装备,为我国“两弹一星”等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科学家的敏锐眼光,选择以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作为主攻方向,亲自组织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基础研究和对材料、器件的技术攻关研究。在他的带领与指导下,有关碲镉汞材料和器件的多项基础研究成果被列入国际科学手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90%的系统部件都是自主研发、制造的。

汤定元曾说:“任何人的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同他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的。让自己的祖国在世界上更为强大,发出更灿烂的光辉,是我们这些科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建树,他又是谦逊的,认为自己“只是作为一个带路人,没有带错路,工作是全体同志共同做出来的”。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重大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陈凡胜眼中,汤定元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张三丰”,已经成为红外领域中的“精神偶像”。

“碲镉汞是汤老30多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陈凡胜说,他曾看过汤老上世纪80年代的科研资料,发现他连搭光谱仪器测试都自己摸索,非常了不起。在小陈的记忆中,汤老学识渊博却又朴实无华,“他从来不讲大道理,却润物细无声。他是所里第一个院士,所里现在有9个院士,他给了年轻人广阔的成长空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