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深度推进

今朝申城手术 明日苏州坐诊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本版照片均据受访者供图

两年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专家黄华教授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被任命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州科技城肿瘤中心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的“双城生活”。每个星期三深夜22点左右,忙完当天的所有工作后,黄华会独自驱车100多公里赶往苏州,以便第二天准时开始苏州肿瘤中心的工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推进,沪上不少医生的生活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未来,跨城坐诊、“双城生活”将成为越来越多医生的生活新常态。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双城生活

实现肿瘤诊疗的同质化

多年来,沪上优质医疗资源一直以来惠及着长三角地区病人。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的最新诊疗数据,医院82.2%的门诊病人来自长三角地区,79.1%的手术病人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来自江浙皖三省的门诊病人占医院门诊总人数的39.1%,手术病人占比达到了58.6%——近年来,这些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交通耗时不断缩短,极大便捷了病人的流动就诊,这一趋势自然而然带来长三角患者来沪就诊“扎堆”倾向。

黄华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专家,上海市医药卫生青联常委。在2017年之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以肿瘤医院为中心出诊、手术、科研加教学。他的病人中,超过一半来自长三角。谈到许多患者千里迢迢来沪就医,黄华都为患者心疼。

作为沪上唯一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单点的资源无法覆盖所有地区,满足全部有诊疗需求的病人。只有把优质医疗资源下层,推进长三角肿瘤防治一体化,实现肿瘤诊疗的同质化,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解决看病难、特别是看专家难的问题。黄华告诉记者,201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苏州科技城医院联手着力打造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州科技城肿瘤中心启用,这是肿瘤医院在苏州的首个深度合作项目,也是“肿瘤防治一体化专科医疗联合体”在长三角地区的首次尝试。

中心成立后,黄华被任命为肿瘤中心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的“双城生活”。每个星期三是黄华在上海的手术日,当他完成六七台高强度的手术后,往往已经是夜里10点。随便吃点东西后,他便独自驱车100多公里赶往苏州,这样就不会影响第二天在苏州肿瘤中心的工作。

远程会诊

提升长三角地区医疗水平

这两年,除了开启“双城生活”外,身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黄华教授说,他还多了一份“互联网”工作。互联网的飞速发展,4G、乃至5G技术的发展为长三角卫生事业一体化插上了“隐性的翅膀”,借助高速发展的网络,现在的他每个月会完成数次网上远程会诊。

来自宁波镇海地区的王大爷有冠心病、糖尿病,三年前又因为高血压中风行动不便,不幸的是不久前又查出来胃癌。这样复杂的病情,当地医生有点望而生畏,老人行动不便无法来沪就医,一时间家属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镇海区人民医院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联体成员单位,立即申请了肿瘤医院黄华的远程视频会诊。

经过认真细致的会诊分析,制定了详细的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案,黄华带领团队顺利地为王大爷实施了腹腔镜微创胃癌根治手术。喜笑颜开出院的王大爷逢人就说:“没想到我不能行走,不出镇海也能得到上海专家这么好的治疗。”

宁波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郝敬铎告诉记者,“长三角卫生一体化的推进,获益的其实不止是长三角地区的病患,我们的医务人员也从中获益,上海专家到长三角地区的带教、指导,手把手地教我们做手术,让我们更好更快地进步,提升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水平。”

这些年工作量一直在增加,每天的生活节奏都很紧张,但黄华觉得,给长三角的患者带去优质医疗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着幸福。

患者感慨

上海专家就在我们身边

每周在苏州肿瘤中心一天的工作,黄华几乎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行政例会、查房、教学,专家门诊、带教手术……黄华告诉记者,除了帮助当地患者看病外,他们更希望“授人以渔”,将优秀人才培养、优质学科建设理念“送”入医联体单位,打造“同质化”的肿瘤联合诊疗平台,这样长三角地区的患者再也不用“扎推”往上海挤了。

经过两年的一体化医联体共建,中心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很快中心受到了当地居民的信赖,大家纷纷为能在家门口看到上海的大专家点赞。

去年,苏州当地居民沈阿婆被查出胃部恶性肿瘤,而女儿Alice一家在美国定居。最初,Alice尝试在网上预约肿瘤医院的专家,但是预约显示“专家号源已满”。可是,病情等不起!通过互联网平台,ALICE找到了黄华教授,他的身份除了肿瘤医院的专家外,同时担任苏州科技城肿瘤中心的行政主任。

4月27日,在互联网平台上与黄华取得联系后,Alice赶紧从波士顿飞回苏州。5月1日,沈阿婆正式住院。从确诊到住院,只用了一周的时间。5月9日黄华带领着团队为沈阿婆进行了手术。经过精心治疗,沈阿婆顺利出院。

旅居美国深谙美国就医之难的Alice感慨万千,把整个就医过程记录了下来,发表在了沪上某新媒体上。文中,Alice这么写道:“在波士顿,如果要预约这个级别的医生,需要等待两个月,甚至更长。现在母亲出院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一切良好,而我也返回了波士顿。一直到现在,黄华教授还一直和我保持联系,了解母亲的情况。上海专家真的来到了我们身边,感谢!”

在苏州肿瘤中心,黄华的专家门诊收费仅为35元,这让当地患者觉得看专家方便的同时,由衷感慨“大专家挂号费真心便宜”。

强强联合

织就长三角肿瘤防治联合网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医疗水平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5年末,长三角三省一市常住居民数量已经达到2.2亿以上。在庞大的诊疗需求下,江浙皖三省肿瘤医院近年也各自开展了肿瘤医联体建设工作,以各省肿瘤医院为中心向全省辐射。

除了给长三角送去上海最好的医疗技术外,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整合三省一市的优质资源,更好为肿瘤病人服务?就在上个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起的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在沪宣布成立。该联合体将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4家长三角地区肿瘤中心为“桩”,依托各单位的技术支撑和在当地的辐射能力,织就长三角肿瘤防治“联合网络”。以实现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的全程化、同质化、一体化,并推进各肿瘤防治中心实力的综合提升。

“多单位联合无疑是提高诊疗效率的最佳途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郭小毛院长表示,“签订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4家医院均为当地一流的肿瘤诊治中心,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4家中心借助各自已经搭建的医疗网络,强强联合,以点带面,不仅扩大‘朋友圈’,更构建一种生态,实现跨区域医联体网络的联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