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维吾尔族姑娘依帕尔克孜用信仰丈量祖国边陲大地:

助推民族团结 构筑文化同心圆

青年报实习生 陈婷 记者 刘昕璐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维吾尔族姑娘依帕尔克孜·艾尼瓦尔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四的学生,近日当选“2018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在求学过程中,依帕尔克孜多次受到国家政策的帮助,因此,她特别想用切身经历向家乡民众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每逢寒暑假,依帕尔克孜都会组织返乡大学生义务宣讲团,积极做民族团结的使者。

青年报实习生 陈婷 记者 刘昕璐

最美使者 她为民族团结散发光与热

5100公里,这是依帕尔克孜的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至上海的距离。每次寒暑假回家,依帕尔克孜都要经历一番长途跋涉。在外求学经历让她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希望能够对家乡民众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每次假期回到家乡,她都会组织“春之语”返乡大学生义务宣讲团,用信仰丈量祖国边陲大地,通过向普通民众宣讲党的民族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奋斗的精神。

宣讲中,依帕尔克孜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考虑到很多偏远地区的群众汉语基础薄弱,她将需要传达的内容转换成维吾尔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宣讲会观众多的情况下一个场次有上千观众,少的话也有两三百人。”依帕尔克孜颇有成就感地说道。

“我们一天可以走四五个村,深入到最最基层,有的地方都是山路,汽车走不了了,就换个毛驴车继续前进。”依帕尔克孜向记者介绍。

依帕尔克孜主讲的部分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据依帕尔克孜介绍,当地人基本教育已经得到保障,但由于叶城县地处偏僻,部分当地农民依然不大理解教育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依帕尔克孜就会和他们普及现在的一些补助政策,用切身经历告诉他们读书的作用和价值,“他们会想,如果自己或自己的孩子继续上学,会不会也像我一样,这时,我就会感到宣讲团的价值所在。”

在此过程中,令依帕尔克孜印象最深刻是一个考入大学的大二男生。“他由于家境困难,当时想要辍学,他妈妈找到了我,希望我去劝劝他。”依帕尔克孜知道男生需要的是鼓舞和帮助,她鼓励男生继续学业。“他当时哭着对我说,他没有爸爸,她妈妈一个人支撑得很辛苦,他还有很久才能毕业。我就告诉他,厚积薄发,他毕业后一定能给家人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在依帕尔克孜的劝说下,男生选择继续完成学业。

在讲好“民族团结”这个问题上,依帕尔克孜常常协助义务宣讲团策划在当地农村举办“游家乡、谈感受”演讲比赛、“爱祖国、唱红歌”文艺汇演等。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受到积极思想的教育和引领,依帕尔克孜还开始探索网络传播方式,她积极在公众号“叶城零距离”上发表文章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建议家乡的孩子勇敢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就这样,假期里,依帕尔克孜在叶城全县巡回式宣讲的足迹,渐渐覆盖棋盘乡、宗朗乡、乌吉热克乡等18个乡镇,辐射260个村(社区)。因出色宣讲,依帕尔克孜获得了“优秀巾帼宣讲员”“喀什地区最美返乡大学生”“返乡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诸多荣誉,这个民族团结的“最美”使者散发着持续的光与热。

优秀学子 她在学习中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依帕尔克孜几乎从不在寝室里百无聊赖地打游戏,总是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学生,虽然依帕尔克孜高中起就已经在浙江宁波求学,但自从进入大学后,一次次的志愿活动让她深知自己的英语口语的水平,为此,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申报了一个峰会当志愿者,主要是担任一个演员的助理。由于峰会是国际峰会,遇到了许多外国友人。有位外宾用英语问我会议厅的位置,我听懂是什么意思,但就是说不出来,我当时满脸涨红,各种指手画脚才勉强表达了。”当时,依帕尔克孜感到十分惭愧,“我没有在外宾面前展现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当时我就想着必须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于是,在大学的青春时光里,依帕尔克孜在每天第一缕阳光中晨读,在夜晚的星空下静静地自习。在许多师生眼中,她始终热情、勇于尝试、努力拼搏。“她在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中,犹如领头羊一般向前走,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专业分流时,依帕尔克孜以年级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在大学期间先后获得两次校一等奖学金,两次校二等奖学金,一次校三等奖学金,一次优秀学生,一次国家励志奖学金。

语言达人 她对语言情有独钟志愿从事外交工作

“其实,我高考报的所有专业都是英语和翻译专业,我一直都有学翻译,做外交工作的梦想。”虽说最后大学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依帕尔克孜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

在学好专业课之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依帕尔克孜修读上海师范大学外语专业为第二专业,业余时间她还报了英语口语班,日常还会跟着美剧练听写,同时,她还在课余时间学习了日语翻译。“语言达人”的风采日渐显露头角。

大三下学期时,她为自己树立了更为高远的目标——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如果我有幸考上研究生,我想再辅修一门别的语言,我以后有读博士的梦想,如果可以的话,我最后想去中国外交学院。”依帕尔克孜充满希望地说。

依帕尔克孜透露,之所以对语言情有独钟,一来,自己很喜欢用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二来,借着语言学习,她可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她觉得这很有趣。早年便离家数千里的求学经历,多民族融合的求学环境,培育了她兼容并蓄的胸怀。

关于未来的梦,依帕尔克孜正时刻努力着。

对话

为拓宽家乡人的视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这些年的寒暑假,专心只做一件事,是什么驱动你如此执着?

依帕尔克孜:白天走访乡里,晚上还主动担任语言教师,每一天我都特别充实,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民众,我想,这也算力所能及地为拓宽家乡人的视野贡献一份力量吧。

前方的路怎样,你得走过去了才知道。在新疆长大的我,从小就接受了党和国家很多的资助政策。为此,我也要用行动回答自己的感恩答卷,激发大家更有爱国情怀,更加懂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是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的重要基石。

所以,现在在家乡的晚上,我也主动担任语言教师,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手把手地教社区居民说普通话、认汉字,并且用普通话、维吾尔语、英语三种语言教授当地居民和青少年一些常用语和名言警句。

记者:求学路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困难吗?自己是如何克服的?

依帕尔克孜:我小学上的汉语学校,我们班60个人,除了十个不到的维吾尔族同学,都是汉族同学。我在上小学前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在那干坐着,过了一段时间开窍了就学会了。所以,语言环境很重要,还有就是坚持。刚开始我真的很痛苦,但一来我本性很好强,二来我爸让我坚持,他当时说我以后会感谢他的。现在我的确很感谢他逼了我一把。

后来,我有八年异地求学的经历,很多事情都需要我独立面对。我感觉,岁月带给我最大的财富是独立,教会我面对突发事情,冷静思考解决;面对新的环境,很快融入;面对未来,也不惧挑战。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