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 本报今起推出“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专栏

复旦外语达人:践行当代青年外交

[编者按]

新时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更是圆梦人。近日,2018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正式揭晓。今天起,本报将集中刊登几则故事,看他们如何把理想信念作为青春最壮丽的宣言、把不懈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把志愿奉献作为青春最美丽的标签。

近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语专业2015级本科生钟雨桐入选2018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既是一条院训,也是这位“95后”青年给自己的定位。这位优秀的复旦青年希望,利用自身跨文化沟通的优势,不断发现自我、创新进取,一边倾听世界声音,一边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英法双修

以竞赛激励自己不断学习练就“语言达人”

在专业学习上精益求精,语言本领过硬,是“语言达人”钟雨桐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他连续三年在法语专业综合评价第一。

谈及自己学习语言的故事,钟雨桐坦言,是父母的教育启蒙。“小时候就一直参加少年宫的语言表演班和英语班,遇到外国人爸妈也会鼓励我主动开口交流。”从那时起,钟雨桐逐渐发现自己对语言学习的热爱,甚至还有一些语言天赋。

2015年,钟雨桐通过保送进入复旦大学法语系学习,开始他与法语“相爱相杀”的四年本科学习生活。

虽然英语优异,但钟雨桐也曾因从未接触过法语而倍感苦恼。“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英语越来越差了,中文也越来越差了,法语还是没什么进步,非常沮丧。”

他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投入和勤奋。连续三年,钟雨桐的专业学习成绩越发突出。2017年,钟雨桐与同学代表复旦大学获得第三届“法语之星”高校法语竞赛演讲二等奖。在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公派交换期间,钟雨桐不仅拿到了优秀的课业成绩,还成为罗德奖学金的中国区终选侯选人之一。

逐渐地,他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了这门语言。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英语沟通能力“退化”,钟雨桐将竞赛视为激励自己学习的一种手段,积极参与各大英语演讲比赛和训练。

2015“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成为了他在语言学习上的一个转折点。备赛期间,钟雨桐遇到了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引路人”、复旦大学英语演讲与辩论中心主任万江波。在万江波的指导下,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钟雨桐逐渐不再紧张和焦虑,一举夺得全国顶尖演讲赛亚军。

万江波老师还担任钟雨桐曦源学术项目《二十世纪以来英语公众演说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的指导老师,每周都与钟雨桐定期沟通交流,帮助他打开了语言学研究的新天地。“作为复旦大学学生,必须要做得了好的学术研究。”钟雨桐对研究有了新的认知。

无私奉献

创办“演说家之夜” 做进博会“小叶子”

2016年,作为印度尼西亚代表团随团联络志愿者,服务二十国集团青年峰会一百余日;2016至2017年,曾连续两年在复旦“英语腾飞训练营”中担任志愿者并开设志愿英语辅导课程;2018年,参与翻译UN Volunteer(联合国志愿者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培训手册;还成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里一枚光荣的“小叶子”……

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和志愿服务,让钟雨桐的大学生活更显丰富多彩。至今,一直不停“折腾”的钟雨桐累计在主持类、外事活动翻译类等志愿活动中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700小时,在校内外积极主持并协助各类外事交流活动,参加活动主持120余场。

“在我身边,有很多人都在无私地奉献自己,给予我帮助。渐渐地,我也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将这种奉献传承下去。”钟雨桐说。

在大一的第二学期,钟雨桐与万江波老师还一起创办了“演说家之夜”的第二课堂活动,本着“赋能自己,赋能他人”的宗旨,发展出竞赛选手全周期培养模式,举行各类活动三十余次,共计直接参与超3000人次。

“很幸运,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钟雨桐和这群社团骨干齐心协力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一系列演讲与辩论交流赛事变得风生水起,彼此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彼此成长路上最好的倾诉者和见证者。

己之所长,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作为复旦大学金牌主持人,在赢得校双语主持人大赛冠军及校园主持人大赛银话筒后,钟雨桐还被选为校主持人队队长。

不忘初心

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

扎根校园,放眼世界,是钟雨桐给自己定下的努力标杆。

每一次外事类志愿服务,他都热情、负责、任劳任怨地完成各项工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当代青年的良好风貌,还与各国青年代表结下了深厚友谊。

对钟雨桐来说,每一次,都是意义非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守初心,承担起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尤为重要。”钟雨桐一直将“说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的院训牢记在心,从二十国集团青年峰会到中美高校学生领袖学院,他一直用自身跨文化沟通的优势践行当代青年外交。

各种荣誉、褒奖与喜悦并没有让钟雨桐放慢自己的脚步。在不断的反思和磨砺中成长,钟雨桐坦言,当下的优秀青年应该拥有更宽广的眼界。

对初心的坚守让钟雨桐更加明确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之前去美国、法国交流,参加各种比赛,主持各类活动,其实都是在跳出舒适区摸爬滚打,慢慢地我才找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和奋斗目标。”即将出国攻读研究生的他坦言,“年轻人应该多出去闯闯。”

“只有拥有了包容的心态,才可以把握时代脉络,看到一件事情的不同面向。”钟雨桐说,“我学习的是外国语言,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摒弃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取长补短,发挥自己在语言方面的特长,为当代中国社会创造价值,也是我们的使命。”

关于未来,钟雨桐说,要继续砥砺前行,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继续倾听世界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对话]

用国际视野去服务自己的本土情怀

记者:社会上一直有声音认为语言类专业是一门工具,你如何理解。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又是如何看到这个专业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钟雨桐: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却也不正确。语言类专业和其他很多看似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类似,实际上都有很大的学术研究空间。语言专业的学者中也走出很多的理论巨擘。以唯实用主义论来定义语言类专业是狭隘的。这个工具更是新的思想交流途径,是通向全新世界的通道。俗话说多了一门语言就像多了一幅望远镜。一门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很多时候只有学会了才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新时代下,外语专业的学子更应该利用自己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服务自己的本土情怀。做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做外国语言、异域文化的探索者和取经人。

记者:创办“演说家之夜”,你觉得带给自己和其他同学怎样的改变?

钟雨桐:不敢说对其他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和改变,但创办“演说家之夜”对我改变最大的一点是我亲身体会到了“赋能自己,赋能他人”和“立大志,做实事”的理念。

直接影响的人数还不够多,但它的培养模式引来了很多高校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几个主创老师、同学也特别欣慰地看到了参与同学的点滴改变,也很高兴地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学校搭建起了让学生们用外语讲述自己想法、中国故事的平台。我们的核心团队也在活动中学习怎么更好地成为服务者和机会的创造者。

■03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