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主角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申城医生在雪域高原建设微生物实验室

大爱援藏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青年报记者 孙琪

    王苏珍正在检查医疗用品。 受访者供图

察雅县五月的天空飘起了小雨,天空下是飞扬的经幡和祈福的转经筒,还有最虔诚的信徒和洁白的哈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5后的援藏医生王苏珍却无暇观赏独特的藏区美景,她一边工作,一边与相隔2300公里外的领导和同事们沟通联系,因为她要协助这个雪域高原上的县城医院建成第一个微生物实验室。

青年报记者 孙琪

上海远程指导

95后姑娘援藏无惧从零起步

“由于技术限制、人员设备缺乏、药物短缺等问题,察雅目前只能开展基础的医疗工作。此次援藏,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成立微生物实验室。”今年才23岁的王苏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

察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南部。平均海拔3500米,地貌类型以高山深谷为主。中山医院自2016年开始对口帮扶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每半年为一期,王苏珍是该院第六批援助察雅县的医疗队成员之一。王苏珍对于能够来援藏很骄傲:“去年年底,医院组织志愿者报名,我们部门多位老师报名了。因为西藏是高原,对志愿者有一定身体条件的要求,最后我们部门只有我一个人身体筛查过关。”

95后的王苏珍爽朗爱笑,但小姑娘谈起工作就十分认真。

“藏区结核病、发热、肺部感染等疾病是内科常见病,建立能提供病原学和抗生素使用依据的微生物实验室,对上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巨大帮助。例如抗酸涂片,收费低,却是结核病诊断的重要病原学依据。”这也是察雅县人民医院创立二甲医院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察雅县人民医院已经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去重庆学习,但这名医生也刚刚工作不久,还不能承担打造一个微生物实验室的重担。

王苏珍参加工作虽然仅两年,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对中山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已经熟稔于心,加之如今通信便利,中山医院各部门领导和同事,是她援藏的坚实后盾。“根据察雅的现实条件,建立一个全新微生物实验室,凭我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所以我时常向微生物组的组长和其他领导老师们征询建议及文件支持,我上午发的诉求,他们常常中午之前都会给我回复。”王苏珍自豪地说,经过两个月筹备,该院已经完成了设备器材、试剂的采买,微生物实验室只待搬进察雅县医院的新大楼就可以启用。

“除了微生物实验室,应察雅县院方要求,我现在开始着手筹建‘输血科’。”王苏珍深感任重道远。

精兵强将援藏

上海医术在察雅“生根发芽”

中山医院第六批援助察雅县的医疗队成员有五人,除了王苏珍,还有队长时强,副队长顾晓华,外科专家陈凌,内科专家殷杰。刚刚抵达西藏,当地稀薄的空气也曾让所有队员们出现了头晕目眩的高原反应,但王苏珍恢复得很快,“我和副队长顾晓华两个女性很快就适应了,男士们需氧量高,所以队长和其他几名男老师们很是煎熬了一段时间。”

稍加调整后,医疗队全体队员一到察雅县就全身心投入工作。

“我们队长时强是所有队员中高原反应最严重的。”王苏珍介绍时强肩负着在察雅建立消化内镜室的使命,在前期积累和各方的努力下,他们很快就出了成绩。

2019年3月22日,对于察雅县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六批援藏医疗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队长时强完成察雅地区第一例普通胃镜,第一例无痛胃镜,第一例无痛肠镜,并指导察雅县人民医院当地的张浩医生完成无痛胃镜一例,共完成三例胃镜一例肠镜,检查中患者无不适反应,检查后病人十分满意。

这标志着,从这一刻起,察雅县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正式开诊,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胃肠镜诊疗服务,成为了藏区少数可以开展无痛内镜诊疗的医院之一,填补了察雅县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胃肠镜诊疗技术在察雅‘生根发芽’。”王苏珍介绍,这也意味着,从此察雅地区的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做内镜检查和治疗,再也不用长途跋涉求医了!

第六批队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努力加入了各方面的援建工作。

王苏珍向记者介绍,两个月时间,队长时强已完成胃肠镜20余例、胃镜下取异物2例,还设立了“察雅县消化内镜室”公众号。

副队长顾晓华有15年的护理工作经验。作为一位母亲,纵使不舍家中幼女,仍毅然踏上了援藏之路。在她的指导下,当地的护士们操作更规范,基础更扎实,掌握了更多护理技能。

外科专家陈凌常因手术或急诊牺牲休息时间,他在察雅县不仅负责医务科工作,还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医务人员培训现状和需求,努力打造一所县级医学教育培训中心。

内科专家殷杰,专攻消化内科方向。除门诊、查房、值班等临床工作外,他还负责科教科事务。曾数次在休息日赴诊,并组织临床医师技能培训及比赛考核。

多年时光接力

授之以“渔”为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2016年响应号召,中山医院已经派出五批医疗队对口帮扶西藏察雅县人民医院(2016年以前是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先后有30名医务工作者为该县的医疗发展贡献着力量。

这是一场不间断的时光接力。每位志愿者前往察雅县服务的时间是半年,3年来,援藏队员们始终奋战在医疗救护第一线。

在中山医院工作了多年的医务处处长孙湛是这段时光的“见证者”。

孙湛介绍,中山医院援藏医疗队给察雅县带众多“第一”:第一次创立抢救室、 抢救危重病人,第一次建立被服间、按流程清理消毒被服,第一次建立标准化病房,第一次设立医生值班室,第一次建立麻醉科,第一次实施静脉麻醉,第一次推着病历车查房,第一次标准化书写护理文书,第一次创建病案室,组织了第一次全院应急急救演练等等。

中山援藏医疗分队非常注重在察雅“传帮带”,比如第一批援藏医疗队利用一切机会,对当地医生进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三基培训。第二批援藏医疗队将文化建设融入援建工作,全体队员首次自学视频制作,为受援医院制作5部科教视频等。

“他们做这么多工作就是为了在察雅留下一个‘带不走医疗队’。”孙湛道。

据分管医疗援建工作的医务处副处长锁涛介绍,近年中山医院先后向察雅县人民医院捐赠了80万元的设备和50册书籍,基于藏区现状,援藏队员不仅有医生、护士、医技等医疗一线的同仁,还有行政、后勤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合理规划,以提高察雅全县医疗质量为己任,开展多项适宜技术,兼顾当地医护人员培训教学,并向下属乡镇辐射,争取打造技能培训、远程会诊、内镜中心、二级医院质量管理和县级科研共五个高地,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与援建地区医院的高度评价。

QA援藏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苏珍

Q:王医生,你援藏的初心是什么?

A: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的美丽,却也成了发展的路障。我想尽我所能,帮助这里虔诚淳朴的人们减轻病痛、治愈病痛,明确病因,预防疾病,让医疗环境和技术有所改善。

Q:察雅的生活与上海有什么不一样?

A:察雅县是个步行就能走遍的县城,与高楼大厦林立的上海相比,显得袖珍不少。四、五月的察雅白天阳光炙热,清晨和夜晚寒冷,上海此时春季,温暖潮湿;这里生活条件还可以,但时有停水停电的状况,一停电就会断网,这在家不太会出现。

Q:在察雅工作了两个月,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A:4月下旬的一天傍晚,救护车送来一个浑身是血的病人,据说是车祸造成的,值班医生和护士齐心协力对病人进行抢救,病人还是去世了。我在上海一直待在检验科,从来没有直面过这样的场景,心中很是震撼。

这样的事情在察雅县人民医院发生得并不多,听说察雅县境内出现严重的事故,大多是直接送到条件更好的昌都市(察雅县上级市)医院。我在察雅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医务人员数量有限,基础较为薄弱。我相信尽我所长,济患助人,微光也能温暖人心,希望在我们医疗队及其他援藏团队的帮助下,察雅县的医疗环境和技术尽快提升,让人们能够就近就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