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影像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锣鼓传承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图/文

    队员们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而训练和演出又要占据队员们大量的业余时间,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大家对于锣鼓的热爱。

    训练之余拍张合影。

    为了避免扰民锣鼓队特意买了哑鼓。

    楼顶太阳太大,训练间隙锣鼓队吴队长还不忘往脸上喷上防晒霜。

    女队员训练前不忘上个妆。

摄影手记

“民间无乐不锣鼓”,而在宝山的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浦锣鼓却一度曾濒临灭绝,幸好,如今已有一支青年锣鼓队将这一技艺传承了下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为支援宝钢建设,庞大的冶建大军开进月浦,将具有北方风情的山西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锣鼓,以及风格迥异的四川闹年锣鼓、浙江浙东锣鼓等带到了月浦,各种锣鼓艺术相互交融,使得月浦锣鼓枯木逢春。而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更是形成了如今具有海派特色的“月浦锣鼓”。

4月初,阳光明媚,月浦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顶楼露台上,月浦青年锣鼓队的队员们正在为五一演出紧张地排练着。

锣鼓队的吴队长告诉记者,这支青年锣鼓队共有18名队员,最年轻的队员还是一名90后。在大家的努力下,青年锣鼓队深受群众好评,还参加了上海市的星舞台优秀作品展演和锣鼓大会等演出。青年锣鼓队不仅传承,还牢记创新。邀请锣鼓老艺人前来指导,并专门聘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创作编排了《喜庆锣鼓》《雷鸣》等作品,让传统锣鼓乐的作品推陈出新。

90后队员婷婷告诉记者,这几年为了能练好锣鼓,自己花了非常多的精力。“除了工作时间,平时满脑子都是记鼓点,吃饭时筷子都会不自觉地敲起来。”家人对她也很支持,“我老公孩子现在都会背鼓点了。”她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2016年这支锣鼓队成立时,报名参加的有200人,如今坚持下来的只有18人。青年锣鼓队平均年龄40岁,这已经算年轻的了,月浦其他几支锣鼓队的平均年龄都已经近60岁了,最大的队员75岁。锣鼓的鼓点相对单调,青年人的兴趣不大,而要让锣鼓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还是需要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图/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