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同济大学推出“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

短视频思政课“打破次元壁”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视频截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同济大学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高校,面对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的复杂情况和难点问题,9日,学校正式推出“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通过打造一批有颜值、有温度、滴灌式、入脑走心的党建慕课,来建设学生党建新阵地。

据了解,“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为回应三个问题而推出:如何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入党积极性;如何发挥学生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以及如何使党员教育入脑入心。围绕“学生党建”和“慕课”这两个关键词,构建高校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则可以拓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渠道和阵地。

校方介绍,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已形成《入党启蒙教育微党课》《青年党员讲党课》《党员TALK》三个模块,共16个微党课视频。这些同济大学师生原创微党课,既有重温同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故事,也有生动的身边人身边事;既有学习新思想的内容,也有入党流程等规范,使用动画制作、绿幕合成、虚拟场景、数字影像等多种技术,让理论学习和思政教育更加生动、贴近学生。

在慕课制作团队制作人之一、辅导员刘博老师看来,“思政教育”与“慕课”的结合是“打破次元壁”的一次尝试,也是对青年学子心中困惑的解答。每一句台词和每一帧素材都认真推敲,整个过程像是“脱了层皮”“生了个孩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辅导员岗位的责任与担当,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才能影响青年学子。

在学生党建慕课平台正式开通现场,“信仰起航·党员身份我向往”“卓越领航·党的理论我来讲”“先锋示范·党员先锋我践行”,三个篇章分别展示学生党建慕课三个系列的视频成果,并通过邀请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同济优秀青年党员现场讲解微党课《东方的微光》、集体朗诵《追忆光辉历程 勇担时代使命》、演讲《党员身份印我心》等形式,深入阐释了党建慕课的内涵。

亲之近之方能信之爱之。慕课《党员,我最美的样子》一集中,贾童谣同学作为同济大学校园版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饰演者之一,她说自己也是千万大学生中普通一员,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夜以继日地揣摩角色才能换来舞台上的从容淡定。如同角色一样,“江姐”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咬牙坚持、自我激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锤炼和蜕变,而信仰给她强大的动力支持,这也会给贾童谣自己带来更多未来的勇气和信念。

对话

浇花浇根 育人育心

一集最多8分钟的短视频,专门搭建学生党建慕课平台,如此用意和用心的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青年报记者对话同济大学辅导员、入党启蒙微党课主讲人之一李博。

记者:为什么要打造“学思·知行”学生党建慕课平台?这为何被视为“打破次元壁”的一次尝试?

李博: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如今的“00后”大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个性独立,创意十足,他们熟悉移动互联网、科技与潮流趋势,生活方式与游戏、娱乐、“二次元”密不可分。对这一个群体进行入党启蒙教育,传统的理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党建工作相融合是必然趋势。

此前,我们也有许多分散平台,但是,优质网络产品还是比较缺乏。我们就想,要做一些有同济特色的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为此,党委学研工部2018年4月起开展调研,确立了用微视频的方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此吸引优秀大学生加深对党员的认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也是一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积极实践。

记者:您作为参与者,有什么切身体会?

李博:我有幸参与了两集慕课录制,可以说我自己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至今十分难忘为此读书、查资料、深入探索的日日夜夜。我作为一个同济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学校了解与热爱。在《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微党课中,我是一名讲解者,站在百年同济的历史帷幕中,讲述了从1907年建校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同济大学的苦难与辉煌,那些同济的“小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中的“大叙事”,深深触动内心。

比如,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在短暂而壮丽的生命中实现了“死是最光荣的责任”的豪迈誓言,《从军志愿书》书写了同济学子在民族存亡之际投笔从戎的爱国情怀等,通过穿越历史,穿越血与火,把同济学子诉不尽的爱国情怀讲给年轻人听。

我另外还讲过一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其中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济始终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光辉办学史做了一番梳理,告诉学生们,南外滩滨江规划、南浦大桥建设、平遥古城设计规划、服务世博、港珠澳大桥等项目,都有同济人的深度参与。

记者:同学们观看之后反馈怎么样?

李博:有同学表示,每看一集就让自己对同济大学的热爱增加不止一分,同时,对党员这个身份有了一份憧憬和坚定。

这些真情流露的话语,让我们很感动。可以看出,对学生们来说,这既是一次新知获取之旅,更是一种共情与信仰的厚植,这也坚定我们要为之继续推出好作品的决心。接下来,我们也将考虑让平台与新生入学教育更好地对接。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