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正清明,本市接待祭扫市民200多万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清明扫墓。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昨天是正清明,也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扫墓客流与出游客流出现“双峰叠加”,呈现短时间、小空间、高密度、大流量的特点。记者从上海市清明指挥中心获悉,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和骨灰堂共接待祭扫市民219.2万,同比减少6.9%;车流29.8万辆,同比增加1.5%;落葬5513穴,同比减少25.9%。

全天祭扫人数最多的3家公墓分别是松鹤墓园(13.2万人次)、滨海古园(8.9万人次)、仙鹤墓园(8.7万人次)。今明两天预计还有120万人次、13万车次出行祭扫。

昨天上午通往本市各大墓区的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出现不同程度拥堵,公安部门加强管控、积极疏导,确保市民出行顺利。浦东、闵行、嘉定、松江、青浦5个区的23家公墓在7条轨交相关站点投放祭扫短驳班车589辆,累计4832班次,接送祭扫市民23.1万人次,有效缓解了自驾出行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据上海市清明指挥中心介绍,为进一步推广节地生态葬,此次浦东新区民政局发放《祭扫指南》宣传册,提供祭扫地图、人车流预测、墓园承载力、祭扫新风等便民信息,还发布了沪上首部原创绿色殡葬宣传片《禄宝白事通》。同时,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还发起了节地生态倡议行动,全市数十家机构积极响应,签署倡议书,提倡“节地生态安葬”;由市民政局主办、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协办的2019年上海市海葬公祭典礼在滨海古园举行,祭奠上海市自1991年以来的44652位海葬者;闵行区在全区经营性公墓推广安装了人脸识别客流统计系统,为精准掌握祭扫数据、预防安全事故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嘉定区在主要殡葬服务单位统一安装红外线人流量实时统计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墓区内外分别制定了应急预案,实现了安全保障全覆盖。

“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公众殡葬理念的更新,节地生态安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并广泛传播,逐渐影响和革新更多老百姓的观念,未来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葬式。”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监事长伊华分析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