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行知读书会解读上海文化的四个“角”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第十二期行知读书会请来了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师大教授仲富兰来谈上海城市人文传统的四个视角——人际关系、公共意识、理性思维和契约精神。仲富兰去年刚刚推出了一套三卷本的《上海六千年》,系统梳理了上海的历史脉络,对上海文化的形成也作了精辟的论述。

仲富兰在讲座中说,由于上海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让上海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比如人际交往,上海文化讲究互相沟通和相互妥协,上海人很少有不惜代价完全压倒对手的事情,情愿放低姿态主动退让,有的时候搞僵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都不受损失。上海人的公共意识也是很难得的品质。这种公共意识体现在一种理性的宽容,上海人不太指责别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尽力将自己的生活过好。

至于理性思维,仲富兰表示,上海文化本质还是商业文化,商业文化讲究的就是实用理性,追求经济价值。所以上海人总是不断进取,创新求变。讲究实惠,不来虚的。如果看到别人有一样新的东西,那上海人就会想着如何从新的角度或者以新的方式来进行超越。

仲富兰告诉读者,所谓的民俗就是认同,大家都认同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这些方式也就变成了民俗。民俗是需要发展的,也就是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但是这种发展还是要基于本土,现在很多江南小镇的改造,都是完全按照一个套路来,小镇模样都差不多,这种改造就不应该提倡。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