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乐业·培训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19岁起以船为家的“上海工匠”刘必胜:

回馈社会是技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作为船长刘必胜肩负着运输安全的责任。

    “上海工匠”刘必胜带领团队开展船运技术革新。

    受访者供图

自19岁起,刘必胜便开始以船为家,勤学船舶驾驶技术,默默耕耘和付出。多年来,他先后荣获“上海工匠”“全国优秀环卫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担任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在工作之余潜心编写技能书籍,培养新型集运人才。如今,作为上海环境物流有限公司总船长、三分公司虎林路集运项目部经理,他深知:唯有勇于创新、不断传承,才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以船为家]

勤学苦练实现“船长”梦想

“一年365天,我基本上有300天都待在船上。”回忆起多年船舶集运生涯,刘必胜感慨万千。由于父亲是拖轮驾驶员的缘故,刘必胜耳濡目染,内心对船舶驾驶充满了向往,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船长迎风掌舵,在水上行驶。

很快,父亲退休后,他就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驳船工。“通常大家跟着师傅学徒,一般需要6个月才能学会基本原理。但我不到2个月就能独立操作了。”进步神速的刘必胜调去从事拖轮工作。4年的水手生活让刘必胜掌握的操作技能越发成熟,但喜欢挑战的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向领导申请参加驾驶员培训。如此一来,他离自己的船长梦想更近了一步。

船舶驾驶员考试,难度很大。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鼓励。那段时间,他下班后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他的妻子则在照顾孩子同时,主动担当起“陪练考官”和“学习监督员”,帮助他进行模拟练习操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拿到驾驶证的那一刻,刘必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他深知,光有驾驶证还不够,船舶驾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操作技能。“我们负责生活垃圾运输任务,当时,船舶主要行驶江苏浙江航道,最初上船时,我对航道并不熟悉。”为了尽快上手,勤奋好学的他,经常跟随船长及当班驾驶,并用随身携带的纸笔,记录航道、桥梁、弯道、浅滩、横流、航标等航道标识。

常言道:“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长年累月以船为家,基本吃住、生活都在船上,有时一个人睡在船舱里,也会想念家人,默默流泪。”回忆起驳船上的经历,刘必胜坦言,除了孤独,条件也比较艰苦,晚上点煤油灯,烧菜用煤球炉。当遇到雨水天气时,山洪暴发,他与同事被围困在外地多日,无法回家。

尽管如此,刘必胜并未退缩,经过多年学习、总结和实际操练,他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船舶专业驾驶经验,并利用业余时间考出了技能等级证书,而他也从船舶驾驶成长为大副,最终担任船长。刘必胜在日常工作中沉着冷静,正确指挥,带领团队多次规避和应急处置驾驶风险,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一室四队”]

群策群力解决集运技术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公司主要采用集装箱运输,环卫集运系统等也提升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工作环境大大改善,我们也更加有干劲了。”刘必胜欣喜地说。

2012年,为了全面助推城市生活固废集装化转运系统的发展,更好地确保上海城市生活固废的日产日清,“刘必胜生活固废集运技术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刘必胜带领团队紧紧围绕集运生产运营中的重点难点,以《上海生活垃圾集运系统码头集装箱电动转运车研究和改造》《船舶安全航行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为依托,全力以赴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发明创造,为城市固废集装转运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保障作用。

他回忆说,工作室创建初期,正值城市生活固废从散装运输到集装运输的历史性变革,缺乏大型集运设备管理经验、集运各工种的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凸显。为此,公司工会牵头成立了由骨干职工带头、隶属于创新工作室的4个创新团队,即驾驶创新团队、轮机创新团队、陆上设备应用创新团队和集装箱运输设备维护创新团队,形成了“一室四队”的创新格局。

“创新成果显著。”刘必胜透露,各团队在工作室带领下发挥各自优势,攻坚克难。其中,陆上设备应用创新团队主攻集运运营操作难关、优化处理了湿垃圾设备残渣等问题;轮机创新团队则针对全新的清洁新能源船舶,探讨并制定新型操作流程,系统解决船舶技术难题。

随着2016年1月《船舶防污染管理》的出台,集装箱密封性验证性的提升迫在眉睫。“一室四队”迎难而上,从源头抓起,重新分布基地作业监控探头,修订了验证模版文件,并对公司所有船舶、拖挂车、集装箱等安装了RFID芯片进行实时监控,验证防渗漏监测系统的同时,还编写了相应验证报告。“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传递和复制到了全国的同行中。”

此外,工作室还聘请上海海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为创新顾问,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教授顾问”的模式,群策群力,进一步推进集运服务行业标准化,加强生活垃圾集装化运输服务品牌的建设,为企业发展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

[呕心沥血]

培养新一代集运技术人才

生活垃圾从散装运输转为集装箱运输后,公司步入了集装运输的新时期。环卫水运技术也走在了行业前列,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一线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如何培养新一代集运技术人才?面对这一亟需解决的难题,刘必胜带领团队以“培养效果最大化,培养人才最多化”为目标,通过“名师带高徒”“双培养”劳模“1+1群”“见习船长”等“传帮带”活动,探索并完善适合行业需求的培训系统,逐步走出了一条船舶新型集装箱运输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针对一线青年技术人才,我们通过‘五五培训法’,即岗位适应、培训提高、实践成长、技能巩固和考评认定,切实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操作能力。”长期以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强化的基础上,刘必胜为公司培养了大批可以独立顶班的青年后备人才,有效缓解了集运水上人才不足的窘境。

水上作业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尤其船舶驾驶容易受天气、水域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再遇到社会船只“不守规矩”,强行横越,险象环生,让年轻船员们头疼不已。为了进一步提升一线作业员工的操作技能,增强员工业务素质,刘必胜总结自身多年船舶驾驶经验,加班加点撰写了《集运工种(船舶驾驶)操作规范》,为船员培训提供实用的教材。此外,他总结撰写的“船舶航行避险能手”被上海市技师协会收录在《上海技师的高招绝活》一书中。他总结撰写的“刘必胜船舶驾驶操作法”,更是被推广应用于黄浦江、大治河等内河河道和千吨级及以下的船舶,为降低安全事故、遏制事故隐患、减少机械故障,提高船舶航行安全系数起到了积极作用。刘必胜本人也多次受邀参与上海市内河水上交通事故专家案例分析,为船舶驾驶答疑解惑。

“上海市劳模”“上海工匠”“全国优秀环卫工作者”……回顾那些以船为家的岁月,刘必胜感慨万千。他坦言,荣誉背后皆是无尽的汗水和付出,手握方向盘既是一份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唯有紧绷安全这根弦,不畏艰险,沉着冷静,持之以恒,才能做好水上安全的守护者、城市环境卫生的捍卫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追求,将工作做细、做实,以感恩之心回馈企业和社会的培养,这是我们每一位技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