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乐业·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风行动”推出“红马甲”、就业训练营等创新举措

建立长效机制让“春风”常吹拂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沪滇两地的“春风行动”开展以“送岗位到家”为主题的招聘活动。受访者供图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要求,全力推进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的劳务协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帮扶,2019年“春风行动”呈现出新气象,即就业扶贫工作进一步向基层社区、村镇延伸和深入。

通过开辟就业扶贫专区招聘会活动、组织沪滇两地“招聘工作点”、组建“红马甲”志愿者队伍、开设就业训练营等,创新扶贫模式,深化精准扶贫,并通过“春风”常吹拂,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沪滇联动]

打造贫困群众外出就业路上的“驿站”

近年来,除了在上海举办招聘会,“春风行动”还通过资源联动,下沉到基层社区、村镇,将上海的岗位送到对口援建地区群众手中。

为提高云南临沧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助力贫困攻坚,2018年9月,上海崇明区在临沧市临翔区、云县、凤庆县、镇康县和耿马县举办“临沧市2018年上海市崇明区企业组团送岗劳务对接招聘会”。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作为具体承办单位之一,协助组织上海欣元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嘉仕久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0家用工招聘企业组团进行“送岗位到家”为主题的劳务对接招聘活动,并分别在耿马县和云县设置了招聘分会场。招聘会共有80家企业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更多工作机会让求职者有了丰富选择。首批最早报名、最早输出的临沧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41人。

“春风行动”线下招聘会还常设“就业扶贫”专区,包括上海对口援建地区在内的来沪务工人员可在专区现场咨询面试、登记报名、确定就业意向。

日前,沪滇两地的“春风行动”招聘会在昆明南坝人力资源市场举行。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在就业扶贫专区,不时有求职者前来咨询、了解岗位情况。来自云南华宁县的彝族村民罗天水和元阳县牛角寨乡的哈尼族村民白志新,两人兴致勃勃前来寻找就业机会,但由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汉语表达欠佳、且缺乏专业技能,在专区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正在犯难时,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主动帮助他们联系用工单位,一番交流沟通后,最终两位云南青年获得了日沛电脑配件(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匹配岗位。

该公司招聘负责人表示,只要他们肯吃苦、肯学习,培训一段时间后应该能够胜任。这样温馨的场景在“春风行动”现场时有发生。据了解,上海援滇就业扶贫专区招聘会的开辟,除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外,还为外来求职者和来自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入企上岗、法律援助、人文关怀等各类就业服务,以及围绕“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尽量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学习等“保姆式”服务,帮助其不仅实现“有业”,更能“乐业”、“安业”。

在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徐建华看来,瞄准节后返城务工就业的“黄金期”,以沪滇两地联动开展就业扶贫专区招聘会系列活动,这既是就业帮扶模式的探索和深入,也是上海“春风行动”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对来沪务工人员来说,这是难得的机会和平台,在求职路上,他们又多了一个面试上岗就业的绿色通道。”他指出,随着云南南坝人力资源市场“春风行动”招聘会的举行,在当地设立的“招聘工作点”同时启动,旨在提供上海及长三角等地区用工企业招聘岗位,为云南外出求职的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其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此外,今年,在上海的虹口足球场和静安体育中心也分别设立“招聘工作点”,提供定向就业帮扶。

[岗位培训]

开设“就业训练营”摆脱“复贫”隐患

尽管就业扶贫服务日益精准化和多样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复贫”的隐患,即部分定向来沪务工者工作不到一年便回家,不再出来工作,他们的家庭因为缺少收入而再次回到贫困状态。如何帮助援建地区劳动者“留得住”“干得顺”?为此,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与云南省昌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作,开设了“就业训练营”,专门为当地已被企业招聘录用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集中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据了解,首期训练营已于1月份开班,51名学员中,有16名为建档立卡户。为期3-5天的全封闭式培训课程,除了军训外,还涉及职场维权、适应工作环境等心理调适和拓展训练。通过聘请当地退伍军人为教官,严格管理,实现劳务输出规模化。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分别前往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就业。”昌宁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工作人员朱泠龙表示,首次成功开营,开启了2019年沪滇劳务协作的新篇章。他指出,2019年起,就业训练营将每月组织1期培训,全年共输出学员达1900人,同时接受部分企业的按需培训或订单式培训输出就业。

谈起培训感受,来自云南富宁县的学员张杰心怀感恩。年仅19岁的他,为了改善家庭条件,走上就业路。虽然成功通过了上海企业方面试,但没出过远门的他,内心紧张且不安,甚至打起了退堂鼓。幸运的是,在就业志愿者的推荐下,他进入训练营,接受为期3天的培训。通过主讲老师的指导和讲解,他对于新环境心里“有底”,不再恐慌。现在,张杰已经进入公司上班,开始了自己的职场人生。

[志愿队伍]

“红马甲”打通就业信息最后一公里

红河县、金平县和绿春县均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这三县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当地人们就业意愿强烈,且不少来自当地的企业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工作者等志愿加入到就业服务中来,担任就业信息的宣传员和联络员。协助用工企业在当地开展招聘活动,并向贫困劳动力介绍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政策,帮助他们挑选就业岗位,鼓励、促进其就业脱贫。在此基础上,“红马甲”志愿队伍正式组建,志愿者们进乡、进村、进户,宣传讲解就业政策和岗位,打通就业信息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目前,“红马甲”志愿队伍已发展至495人,哈尼族青年张建周便是其中一名志愿者。小学文化的他先后从事过建筑、种植甘蔗等工作,2005年底,他来到上海,从事餐饮服务。工作中,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一年后,便因工作优异被提拔为餐厅经理。如今,他在上海开了自己的云南过桥米线店,日子越过越红火。

“春风行动”期间,张建周作为志愿者回到家乡,在招聘会现场,向父老乡亲们分享自己在上海的工作见闻和收获,以亲身经历鼓励大家积极就业,用勤劳的双手奋斗和创造美好的未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虽然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努力付出,幸福生活就会来到。”他的讲述让当地人们对外出就业打消了疑虑,增加了信心,尝试“走出去”。

[专家观点]

常态化的工作才能持续有效

除了提供岗位、完善机制,“春风行动”的配套就业服务也必不可少。如与当地小学签署《关爱建档立卡户外出务工子女合作协议》,为云南等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带去精神及物质上的关怀,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时更安心、更放心;针对无法“走出来”的当地贫困户,鼓励他们学习养鸡技术,通过在家养殖土鸡实现脱贫增收。

“就业扶贫并非一朝一夕,这是体系工程。”在徐建华看来,常态化的工作才能持续有效。在总结、提升过去“百企入校入村,万岗扶助万家”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前往上海对口支援地区举行小型就业扶贫流动招聘专场等活动,这也是“春风行动”常态化的延续和深入。

另外,将文化旅游项目融入对口扶贫中来,在养殖和销售土鸡的基础上,扩大农副产品促销等,通过整合资源,最大化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多元化创新扶贫模式,深化精准扶贫。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