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东华小哥哥陈宗杰“满腔热血” 大学期间无偿献血23次

“不为炫耀,只为帮助更多的人”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陈宗杰至今已无偿献血23次。受访者供图

当年18岁的陈宗杰第一次走进松江献血站,撸起左袖献血200ml后,他难掩自己的激动。这名东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大学至今无偿献血23次。其中献全血2次,共600ml;献血小板21次,共计40单位治疗量,血量达8000ml,约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部血量的2倍。他这名“热血青年”说:“只要能献血,我就一直坚持下去。”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母亲得病让他认识到血液重要性

陈宗杰对于血液的认识源于母亲。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母亲得了重度贫血,他跟着母亲一起去医院,母亲一度虚弱到连站都站不稳,需要输血。

在前后长达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母亲输了很多血,最后得以痊愈。这个过程给陈宗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第一次意识到血液对于人体健康安全的重要性,“我也第一次对‘血液’产生了敬畏之情,那时候就萌生了长大以后要参加无偿献血的念头。”

2015年,陈宗杰考入了东华大学,在社团招新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校的红十字会,并成为无偿献血服务队的一名队员。同时,他也申请加入了“祝您健康”——志愿献血者俱乐部。

陈宗杰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是在七宝爱心献血屋,“走街串巷”招募献血者,一天下来虽很疲惫,但看到自己成功招募到爱心献血者,他颇有成就感。从那以后,他每月至少去采血点一次,参加志愿服务。

有了“第一次”便一发不可收

还有很多第一次,陈宗杰记得清清楚楚。

第一次献全血,是2016年4月22日。那天,他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前往学校定点的松江血站做服务志愿者,等前去的同学们都成功献血后,他也挽起了袖子,献出了200ml全血。看着自己的热血汩汩流进血袋,他内心激动又高兴,“终于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次尝试捐献血小板,是2017年1月8日。当陈宗杰得知,血小板是人体血液里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成分,这种“金黄色的血液”就是献血中的单采血小板,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血液成分,可以帮助更多患者,他就想要尝试。

献血小板有一个“艰苦”的过程,每次都要在机器旁躺一个半小时,抽血时胳膊需要伸直且一动不动。

第一次献,陈宗杰在闵行区梅陇献血屋的机器旁躺了足足一个半小时。刚献完时无任何异常反应,这让他心里十分开心。但在回校的地铁上,陈宗杰开始冒虚汗,头也有点晕,他在站台上蹲了一会儿才慢慢恢复。当时他最害怕的是,如果身体有反应,以后就不能继续献了,“但还好后来并没出现这样的情况,特别欣慰。”

自那以后,陈宗杰便“一发不可收”。虽然每次献血从学校到梅陇爱心献血屋需要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程,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愉悦,能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付出挽救他人生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为考研刚想“暂别”却又食言

进入大四后,陈宗杰想全力备战考研,暂且不参加献血志愿活动。于是去年9月7日,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感叹:“三年,说长不长。21次,也不算多。36治疗量,绵薄之力。深思熟虑,暂时告别。春暖花开,我再回来。”

但没想到,一个多月后,他就食言了。在考研复习期间,陈宗杰得知学校组织团体无偿献血,不考研的同学会去献血,听闻后他就有点心动,而且习惯了定期献血小板后,他感觉对自身影响并不很大。

那天吃完午饭,路过献血车,陈宗杰由着自己的脚步登上了献血车,献出了400ml全血,还做了一下午的服务志愿者。献完后,他照常作息,正常复习,完全没影响考研复习进度。“也可能因为我是学校旱地冰球队队员,也是中国国家男子旱地冰球队队员,经常运动身体比较健康,总之献完以后对学习、生活都没影响。”

就在十多天前,结束了考研的陈宗杰又预约捐献了血小板。据悉,大学至今他无偿献血23次。其中献全血2次,共600ml;献血小板21次,共计40单位治疗量,血量达8000ml,约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部血量的2倍。

[心声]

“有些事情一旦爱上了就停不下来”

因为陈宗杰的甘愿付出,他曾获得2016-2017年度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各类证书也很多。但他觉得,做这些事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正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其实在他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付出和奉献,他们都是他的榜样,“有些事情一旦爱上了就停不下来,比如打球、献血、做志愿……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小的善举往往最能感动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让陈宗杰高兴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中了。在东华大学,以刚刚过去的2018年为例,就有1284名东华学子慷慨挽袖,参加献血服务。陈宗杰说,愿意温暖世界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了。

陈宗杰的偶像是咧嘴大笑的樱木花道,他也想像他一样,做一名“热血青年”,“只要能献血,我就一直坚持下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