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寒假返乡感悟实践活动

学生多角度感受淳淳乡情浓浓年味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学生们通 过笔墨、歌词、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自己对故乡的歌颂和赞美。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闪光灯闪,记乡路长短;笔墨纷飞,书心中故乡;烟火袅袅,烹我家菜肴……每个人心灵所向往的地方是自己的故乡;每个冬天,最让人期待的是回家和家里人一起过年。今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启的大学生寒假感悟实践活动中,牢牢抓住“乡情”和“年味”两个关键词,让学生从返乡的路上便开始思考起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并带着热忱的心对家乡说一声“新年快乐”。

从繁华熙攘至简陋粗糙,从忙忙碌碌到安逸清闲,对金融管理学院17级学生裘灵儿来说,一张车票,一辆长途汽车,三个小时半,便连接起上海与她的家乡——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县城。“我是一个极其留恋故土的人,会被所有提及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感动,我爱我的家乡,即使它如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的那样:我的家乡没有繁华酥骨的大都市……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盈眶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因此,每当裘灵儿踏上回家的路,看到属于家乡的地标建筑,走向故土的亲人,她也都亲切得如同未曾离去。陪伴,便是裘灵儿这个春节最长情的告白。

除了回家思乡的感动外,许多“95后”们还趁着春节跟着长辈祖辈一起帮衬着张罗一桌团圆饭。学做家乡、家庭“招牌菜”,成为他们这个寒假里的一道“必修”作业。

来自国际经贸学院的杨喆逸刚学会做蒜香排骨。“这是每年我家年夜饭中必备的一道菜,看起来简简单单,但菜里包含了外婆浓浓的爱意。看着简单,但也着实费了好大劲才学会。”杨喆逸说道。国际经贸学院匡浩学做的是辣子鸡。这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贵州地方传统名菜,相比湖南、重庆等地用干辣椒炸出来的辣子鸡,它是由特色的糍粑辣椒与鸡肉一起炒制而成,两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在一起。“没有那种川版和湘版的火爆,却更加绵绵悠长,2018年9月,这可是被评为中国菜之贵州十大经典的一道名菜。”话语间,匡浩一脸的骄傲。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的朱宾祺和工商管理学院的黄佳欣都以“鱼”为食材大显了一番身手。朱宾祺说,鱼和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称为“鱼传尺素”。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黄佳欣挑战的是鱼饼。“鱼饼可以说是温州特产,用新鲜的鱼肉糜做成的饼,再用油炸至金黄。鱼和余谐音,通常在新年里家家户户都会有一道鱼。在温州,除了鱼之外,鱼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象征着未来年年有余。”她以这道菜,恭祝大家新年快乐!

工商管理学院大二学生薛思羿的家乡在上海崇明,崇明糕是崇明的特色美食。在春节这样隆重的节日里,崇明糕自然也是薛思羿家中必备的年菜,以此祝福一家人团团圆圆,步步高升。对于诸暨人来说,年夜饭上团圆粿则是必不可少。贸易谈判学院的张婉滢介绍说,团圆粿是一种揉入艾青、外形类似小笼包的糯米制品,粿皮捏成碗状后,加入馅料,再捏褶并用手拢着褶一点点往内圈,直至所有褶皱拧成了“一股绳”,寓意着除夕夜每个家人从五湖四海赶来,过一个团团圆圆的幸福年。“虽然自己做的团圆粿长得丑丑的,但和家人一起揉粉、制馅,并将它一点点成型的过程却使人幸福满满,而且很美味!”

金融管理学院的沈晨过年时全家人都回到了奶奶家。“我们一起动手包了汤团和水饺。自己和家人亲手做出来的,可能外貌不尽如人意,但其美味程度绝对胜过超市卖的速冻汤团水饺千倍万倍。”在沈晨看来,以爱为馅,以团圆为皮的佳肴,这世间又有什么与之相比?

不少学生坦言,如今,通过嗅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感受“舌尖上的家乡”和“家乡的美景美色”,对家乡的美有了更近一步的接触,体会到浓浓家乡情的同时,也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家乡文化的重要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团委副书记缪韵笛指出,学生们通过笔墨、歌词、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自己对故乡歌颂和赞美,用行动践行自己对家乡的浓烈情感,用做年夜饭的方式带来味蕾的享受和提升家人的幸福感,最后带着浓浓的乡情过上一个收获满满的大年,这便是活动开展的初衷。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