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块屏幕如何改变命运?

集聚“人的力量”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河北石家庄李村镇中学的孩子们还分别通过屏幕体验了《挑战吧!太空》《新年花艺DIY》等多元化课程。

    沪江“万师互教·众师成长”2019互+计划网络公益课程发布会于日前举行。

日前,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讲述了以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为代表的248所贫困地区高中通过视频直播教学,和重点高中成都七中同步上课,适当共享教育资源,提升了贫困地区升学率的同时,也相应降低了本地生源的流失。通过3年直播教学,偏远地区的学生大幅提高了学习成绩,很多人考上本科,还有人考上名校,实现了人生逆袭。

文章一出,即被疯狂转发,许多人为之喝彩、点赞,也有人提出文章背后的诸多疑点,以及对这一模式更为深远的担忧。或许,单靠一块屏幕并不能改变命运,但却足以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希望和梦想的种子。“互+计划”、支教中国2.0、聚梦课堂等众多社会力量正通过屏幕尝试互联网支教,致力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让爱与教育实现零距离。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互+计划”探寻网络课堂新模式助力乡村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硬件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教育”正成为偏远地区解决课程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衍生出录播教室、直播课堂及相对更成熟的双师课堂等模式。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于2015年发起“互+计划”,这一“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主要通过网络和屏幕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全国的偏远乡村学校。截至2018年5月31日,“互+计划”已覆盖全国5000余所学校,向15万名教师提供系统性帮助,惠及学生逾百万。

“互+计划”成立3周年之际,“这块屏幕”再度升级。沪江“万师互教·众师成长”2019互+计划网络公益课程发布会于日前举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沪江创始人兼CEO、互+计划发起人伏彩瑞,江西赣州市宁都县教育局局长温英俊等教育界人士出席会议并发布全新课程模型——N师课堂,完善网络课堂模式、助力偏远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据了解,N师课堂有别于传统双师课堂的线上老师讲解、当地老师配合的模式,它是由一位教师面向N所学校授课,由网师、助学(当地乡村教师)、助教共同配合的大规模网络社群化课程组织,形成学习及反馈的闭环模式。同时,N师课堂还推出了全新课程体系——N师学院,即对优秀的乡村教师、线下区域名师进行培训,帮助其成为一流的网络名师,并融入N师课堂成为新的网络课程提供者。通过这一课程体系打破空间束缚,把教师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辐射到更广的区域,实现区域教育资源自我造血,提升当地教育水平。

“N是多、N是新、N是感恩、N是无限可能性,当我们把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援疆老师、优秀老师都集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N师课堂便能实现助力乡村教师成长、完善教育公益生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搭建区域名师课堂、推动乡村振兴等愿景。”据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介绍,该模式已经在江西宁都、新疆喀什、甘肃定西等县市落地,以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区域参与其中。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N师课堂得到了黎加厚教授的认可,他表示,“互+计划”的N师课堂补足了乡村教育最缺乏的资源,将当地老师培养为好老师、名师才是最根本的教育扶贫方法。

作为“互联网+教育”支持偏远山村的案例之一,来自江西赣州市宁都县的教育局局长温英俊详细叙述了宁都开展网络课程的过程。“宁都地处偏远,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存在老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温局长表示,为了引入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宁都县整体引入互+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当地5475位教师也参加了教师培训网络课程青椒计划,提升教学能力。据了解,目前,每周有近6000名学生从中受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单学习成绩有所提升,学生们在免费网络课程的推动下,从原来的拘谨、内向,变得活泼、自信,眼神里充满了光亮和希望,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温英俊感慨地说。

屏幕可以改变命运,最终是因为人。在伏彩瑞看来,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社群教育,如果认为只要有了一块屏幕就能解决教育资源的问题,那就把复杂问题太简单化了。“我们主张以‘集合影响力’的方式,将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公益组织、高校、爱心人士的能量汇聚在一起,共同提升教师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凯迪拉克、唯品会唯爱助学项目等都与“互+计划”达成了合作,共同向乡村倾斜教育内容及设备资源,保证网络课程顺利落地之余,还对优秀助学、助教、网师、学生提供相应激励。

“支教中国2.0”关注村小学生让爱与教育零距离

“老师,我祝您永远快乐,和家人一起度过美好的生活。”画满了爱心的纸张上,支教学生稚嫩而温暖的字句让朱隽靓感动不已。作为支教中国2.0远程教室项目负责人,当年,她从创始人顾思毅手中接棒,负责项目运营、志愿者招募及远程教室搭建等工作,同时,带领团队一步步探索,为偏远地区的小学生带去英语、美术、计算机、心理、音乐、绘本等丰富的知识和可持续的陪伴教育。

“支教中国2.0成立于2014年,我们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搭建远程教育示范点,借助互联网及当地助教老师的协助与配合,完成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课后辅导等。”据朱隽靓介绍,支教队伍除了项目本身的核心团队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包括全职妈妈、外企高管、公务员、企业员工等不同人群。但做支教老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由于是教育类公益项目,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对志愿者本身的要求较高,只有通过培训测试与考核的志愿者才能参加远程支教。

一般来说,远程支教很难像传统支教那样,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与互动。长期实践中,朱隽靓与团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互联网教学的特征,逐渐摸索出小班化教学的模式。“支教中国2.0最大的创新和特色就是互动性,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朱隽靓坦言,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上课人数过多不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和师生互动,所以每个支教班级人数通常维持在10-20名。

2018年,除了新搭建远程教室外,支教中国2.0团队成员还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内容建设上,与其他机构共同开发出一系列适合村小学生的艺术类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培训流程方面,也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如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年级,成立培训小组,优化培训流程,整理教学资料,为志愿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志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实,只要这个项目正常运行,学生们受益,支教老师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富足,对我们来说,就是很欣慰的事情。”在朱隽靓看来,“互联网+支教”模式的出现,为支教添砖加瓦的同时,让教育呈现出便捷、持久、广泛的特点,但远程教育不能完全脱离线下,尤其陪伴教育更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她表示,2018年,除了互联网支教之外,老师们还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当地看望孩子们,并与他们互动,陪伴他们共同成长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祝福的话语。“孩子们的喜爱、家长和校方的认可,便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陪伴式教学是值得的,还将继续坚守下去。”

2019年已至,朱隽靓与团队依旧是奔波与忙碌的状态,经常出差,前往偏远地区,考察联系并搭建新的远程教室。同时,继续潜心研发课程,注重内容升级,尝试试点性推广。

从最初参与养老院活动,到现在负责支教中国2.0的运营,朱隽靓在公益路上已经坚持了十年的时间。她说,公益能够带给自己很多快乐,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里,人也会变得富有正能量。除了热情和情怀之外,更希望用专业、认真、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公益就是身边的点点滴滴,每天扎扎实实力所能及,去感染别人,用一颗平常心做事,才能长久。”

“聚梦课堂”项目升级打造点对点“互联网+美育”支教平台

2019年的第一个周末,虽然是休息日,但志愿者张恒一大早就出发前往工作所在地上海中心大厦。这一天,他要给河北石家庄鹿泉区李村镇中学的孩子们上一堂远程支教课——《互联网的前世今生》。此外,他的三位同事分别在北京、杭州和西班牙马德里,作为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展互联网支教。

据了解,这四位支教的志愿者,都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针对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美育领域,制作有趣味性、互动性的课件,通过远程公益课堂,和李村镇中学的学生们分享,带给他们更丰富多元的课外生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青年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聚划算共同发起的“聚梦课堂”美育支教项目的又一次公益实践。该项目自2018年5月启动以来,共为河北、贵州、湖北等7个地域的30多所乡村学校送去了数百次兴趣课。同时,在湖南、西藏的乡村学校捐赠了6所远程公益支教教室,并组织美育志愿者开展远程公益支教。2018年下半年,“聚梦课堂”项目通过聚梦夏令营等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与梦想的种子。2019年伊始,项目升级为深度支教2.0版,搭建点对点“互联网+公益”支教平台,让更多的优质志愿者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频次的美育支教。

上午10点,志愿者张恒的互联网知识课正式开始。曾有过大学老师经历的他,对自己能够用这种方式“重返课堂”有些激动。远程连线开始后,张恒扭转电脑镜头对着身后的窗外,让孩子们通过屏幕仿佛欣赏摩天大楼和繁华浦东的城市街景,屏幕那端的李村镇中学孩子们兴奋不已,眼神中充满了惊喜。

课堂上,他结合“嫦娥四号”登上月球背面的新闻,通过手势模仿、深入浅出的讲解等形式,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老师,将来我也想去上海上大学。”“老师,请问wifi是怎么产生的?”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大家沉浸在互联网的世界里。

看着孩子们好奇发问的样子,张恒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他而言,一切准备都是值得的。他坦言,虽然不能和孩子们真实地面对面,但是通过镜头,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眼睛里的星空。“一堂课虽然很短,但是我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打开他们看向世界的窗口,点亮心中的梦想。”

当天上午,除了互联网知识课,河北石家庄李村镇中学的孩子们还分别通过屏幕体验了《挑战吧!太空》《新年花艺DIY》《西班牙旅行趣闻》等多元化课程。“不知道志愿者老师下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课程呢?好希望下一次课能早点来!”满足之余,一位学生表达了她的期待和希望。

李村镇中学校长张伟霞表达了对于主办方的感谢,她坦言,作为乡村少年宫的实践基地,学校一直探索如何开拓学生们的课外兴趣,丰富其业余生活,阿里巴巴志愿者所带来的远程公益支教课堂,形式新颖活泼,且方便高效,深受学生欢迎。

这块互联网+公益屏幕,能改变什么?在聚梦课堂项目的负责人侯聪看来,乡村学校的孩子们,需要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户,而阿里巴巴在全球有数万名员工,员工素质较高、公益意识浓厚、兴趣派活动丰富,具有高质量的志愿者资源和强互联网基因。“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远程公益支教,真正给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带来一些改变,鼓励他们发现兴趣,拓展眼界。”

大家谈

伏彩瑞 互+计划发起人

吴虹 沪江首席教育官

朱隽靓 支教中国2.0远程教室项目负责人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引发刷屏一片,喝彩、点赞之余,也存在不少争议和质疑,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一块屏幕”的思考。如何通过“一块屏幕”改变命运?怎样汇聚人的力量?互联网支教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本期大家谈,邀请互+计划发起人、沪江首席教育官、支教项目负责人三方嘉宾共同探讨。

Q1:近年来,互联网支教实现了哪些突破?

互联网让教育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

伏彩瑞: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情,即用互联网让教育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大规模复杂交互、低成本普惠、重视体验和人以群分是“互+计划”乃至沪江的四大核心特征。利用这四个优势,互+计划通过教育平台CCtalk将优秀的老师从线下带到线上,把课程用网线和屏幕从城市送入乡村。

吴虹:现在通用的网络课程模式叫做双师课堂,主要是线上的网师讲课,当地的老师配合完成教学。但对于乡村教育而言,仅仅是“双师课堂”还不够,我们推出了N师课堂,发掘人的力量,来完成互联网支教,帮助课堂实现迭代升级。

朱隽靓:我们更加关注学生本身,通过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但如果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成绩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一点在实践中已有所体现。

Q2:互联网支教还存在怎样的问题、困难和瓶颈?

可持续的支教,才能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伏彩瑞:“互联网+”已经解决了很多传统领域的问题,但在教育生态中,“互联网+”不仅需要把互联网引入学校,还要通过大规模、普惠的平台及工具,将教师们从学校带到互联网上,让他们的力量得以汇聚。

吴虹:互联网支教的起点是理念,焦点是技术。如今,理念、技术都在日益更新和成熟,难点在于可持续,做好运营和机制激励,是实现可持续的关键所在。

朱隽靓:目前的互联网支教,还存在硬件和收音等网络不稳定的情况,尤其乡村小学有时还会断电,这些问题亟需要克服和解决。

另外,一味提倡线上代替线下,也是不可取的,只有线上线下相结合才是王道。因为人是无法取代的,如果一味强调技术而忽略人的陪伴,效果很难持续。

Q3:从长远来说,互联网支教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和特征?

群策群力,以“人的力量”助推互联网支教规模化

伏彩瑞: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不能仅通过一块屏幕,振兴乡村教育要发挥群体的力量,当一群人在一起,大家就不会孤单、不会疲倦,能够一直前行。我们和合作伙伴们会继续把互联网教育公益做下去,现在已经支持了5000所学校,未来这个数字将会持续地、快速地放大,最终借船出海、扬帆远航。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吴虹:长远来说,我觉得互联网支教不仅仅适合乡村,应该通过N师课堂、N师学院等共享模式帮助教育地方政府更大规模地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把人的能量最大化。

朱隽靓:为了帮助和覆盖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互联网支教会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规模化和小班化都各有长处,也都有弊端。我们将继续从自身力量出发,坚持“小而美”,关注每一个学生,陪伴其成长。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