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首家社区美术馆开张 青年“照”出生活百态

    前来参观的市民在上海首家社区美术馆里流连忘返。受访者供图

信箱和门铃合二为一,这背后是一名老机械工程师。在信箱上将订阅的10份报纸期刊写得整整齐齐,这背后是一名老艺术工作者。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信箱,被80后设计师一一用照片捕捉,形成了“字与面”作品,在刚刚试运行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中展出。这一位于愚园路上的上海首家社区美术馆,还收入了另外三名青年创作者颇具烟火气的作品。策展人表示:“下一步正考虑开设一次咖啡漫游,让感兴趣的青年参与进来。”

■A04

信箱和门铃合二为一,这是一名老机械工程师的作品。在信箱上将订阅的10份报纸期刊写得整整齐齐,这出自一名老艺术工作者之手。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信箱,被“80后”设计师厉致谦一一用照片捕捉,形成了“字与面”作品,在刚刚试运行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中展出。这一位于愚园路上的上海首家社区美术馆,还收入了另外三名青年创作者颇具烟火气的作品。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探寻社区居民信箱和字体背后的故事

步入愚园路1088弄“愚园路公共市集”内的二层空间,上海首家社区美术馆刚刚试运行一周有余。穿过彩虹廊道进入展厅,社区美术馆首展“日常说:社区影像展”正迎接着居民与游客。

整面墙的信箱照片组成的作品“字与面”让不少社区居民驻足停留,“你看这个1270号信箱,不就是老爷叔家里的嘛。”住在愚园路上的顾阿姨拉着同行的老邻居说着,越看越觉得亲切,“没想到不出社区能进到美术馆看展览呀,还那么接地气,很有意思。”

展出的200余幅照片,记录的都是愚园路上的居民信箱。策划人厉致谦是一名“80后”设计师,由于对字体的敏感,这次参展时就想找一些公共领域的手写字体,探寻背后的故事。

他和搭档沈健文考虑过社区的黑板报、墙上的宣传口号,甚至是小广告上的字体,最终将目光落在了五花八门的信箱上。

走访中,厉致谦被愚园路1266号里一只精美的信箱吸引,这只蓝色木质信箱上,用铁皮制作了葛和管两个仿宋字,这是信箱制作者葛老先生和夫人的姓氏。铁皮字旁边还有两个用塑料制作的绿色字体刘和杨,这是他儿媳妇的姓氏。就连门铃也按在了信箱上,信箱内还有电路。

厉致谦敲开了葛先生的家门,原来葛先生靠着刻苦和自学,成为了一名机械工程师。做工程师需要画图、写字,所以他练就了一手工整的仿宋字。“信箱上字体的材料和排版都是我自己选的,也算是家族的延续吧。”

走进愚园路贤邻别墅里,厉致谦又发现了一个称得上宝库的木质信箱。信箱上除了写上门牌号、姓氏外,还罗列了10种报纸期刊,新闻、体育、旅游、艺术等种类繁多。信箱的主人秦老师是一名老艺术工作者,10种报纸期刊都是他一个人订阅,由于种类众多,秦老师的信箱比其他邻居大好几倍。

厉致谦和秦老师攀谈得知,他兴趣十分丰富,多次出国交流,爱体育的他不但订阅了东方体育日报,家里的大电视机主要用来看足球和赛车。

2700多米的愚园路,厉致谦来回走过三四遍,他和团队拍下了四百余张照片,在展出时还做了归整,将众多信箱分为了姓氏型、订阅明细型、单位型、自明身份型等。“信箱上很多字体有手工的美感,背后其实有着家庭的力量,生活的故事。真希望这样手工的信箱能长久留存,成为社区生活的风景。”

社区影像诉说城市温度传达人文关怀

社区美术馆里还呈现了其他青年的作品。走访了遍布愚园路上的咖啡馆后,摄影师姚瑶带来一份愚园路漫游影像的“咖啡”菜单。花了24小时,“85后”张双喜从总长2775米的愚园路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每隔15分钟、27.75米拍一张照,为百年愚园路留下了100张影像记录。“这是我人生中平常的一天,也是对愚园路的惊鸿一瞥,更是与这条马路的对话。”

在创作的两个月里,所有参与青年都在愚园路上走街串巷,深入社区,过程中也会结识一些颇有特点的街坊邻居,比如专注城市漫游许多年的文青格里董,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老克勒”霍老师,来自巴西的爵士乐手爱德,致力于社区咖啡馆事业的全职主妇Molly。青年们从日常出发,创造出独属于愚园路的“标记”。

策展人徐缓之也是一名青年,在他看来,社区美术馆不是冰冷的艺术展示空间,而希望通过艺术和互动的方式呈现、述说、传递更有温度的社区历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关怀。所以在作品设置上,更强调烟火气,与生活链接。

其实,这个社区美术馆是“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的首个空间。徐缓之介绍,计划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美好生活。

“下一步正考虑基于社区美术馆的展品开设一次愚园路咖啡漫游,让社区居民或是感兴趣的青年参与进来。”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