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把刑期变“学期” 出狱后“软着陆”

“工学业一体化”矫治为未成年人“开一扇窗”

青年报记者 钟雷

    服刑人员进行陶艺上釉展示。

    服刑人员展示陶艺制作。

    受访者供图

在距离刑满释放还剩3天之际,孟良(化名)接过某餐饮企业递来的签约意向书,同样收到意向书的还有陆婷(化名),出狱后,她们将有望成为烘焙师。为其走入社会牵线搭桥的,正是她们即将离开的上海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未管所)。

除了临释罪犯,更多的未成年犯正在这里学习可以傍身的一技之长。当刑期变成“学期”,曾经误入歧途的年轻人们在这里向回归社会时能够“软着陆”的目标迈进。

青年报记者 钟雷

初心牵头为临释罪犯谋就业机会

4年前,因为开设从事违法服务的浴场,孟良锒铛入狱。经过4年的改造,不久前,她作为临释罪犯,被转入未管所。然而越是临近出狱,她却越是担心出狱后的去向。“我们这种有过前科的人,出去怕不好找工作。”

36岁的陆婷还有一周就将出狱,几周前,她也为出狱后何去何从烦恼过。“虽然之前做过心理建设,但想是一回事,真的到眼前了又是另一回事。”5年前因诈骗罪入狱的她,也是作为临释罪犯被转入未管所。“要不要向未来的求职单位坦白自己的入狱经历?”这个问题萦绕在她心头。

陆婷入狱前没找过正经工作,但因为个人兴趣接触过西点制作。不久前,未管所的民警找到她,询问未来的就业方向,陆婷提出想做烘焙师。另一边,孟良则希望能帮忙照顾家里未出世的孙儿,因此提出想学习蛋糕烘焙。本以为只是常规的意向登记,但很快,两人收到消息:某餐饮企业愿意为两人提供签约意向书。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负责人来自公益组织中国狮子联会,据了解,该组织通过与未管所合作,每年为这里即将刑满释放的犯人提供就业岗位。获悉孟良和陆婷的意向后,立即有企业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现在可以不用隐瞒了,反正用人单位对我的过去都清楚。”签约当天,陆婷终于松了口气,“能把兴趣变成职业让我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充满信心。”而提到有望带着一份正式工作回到子女身边,孟良的语速都加快了许多,“违法的代价太大了,我以后想过安稳、自食其力的生活。”

执着一个都不放弃一个都不抛弃

除了临释罪犯在未管所内找到了回归社会的桥梁,在这里更多的是曾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对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罪犯进行刑罚执行的执行机关,未管所内关押着大量未成年服刑人员。

相比成年犯,未成年犯本应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大多在监狱内度过,在未来的就业上,他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帮助孟良、陆婷找到工作后,如何让未成年的孩子走出监所后也能在社会上软着陆,而不是再次误入歧途?这成了摆在未管所面前的“必答题”。为此,“工学业”一体化矫治项目应运而生。

“工学业一体化”是将职业技术教育和罪犯个性需求、岗位培训、回归后的就业谋生有机结合,实现以共促学,以学谋业的目标。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在监所内开展技能培训方便犯人出狱后求职谋生。

刚满18岁的孙伟(化名)一个月前参加了未管所内的陶艺培训班,每周三,都会有从景德镇来的老师专程赶来授课。“刚开始两天才能搓一个泥陶,现在10分钟就可以做一个了。”因为老家背后便是陶艺厂,孙伟打小对陶艺感兴趣。一年前因法律意识淡薄,他参与犯罪获刑两年半。而在未管所中,他却和陶艺结缘。

“听说做陶艺很赚钱,这边出所之后也可以继续提供培训,之后可能考虑从事陶艺工作。”孙伟说,自己之后打算进一步学习陶艺或者当兵,“总之干点正经事,不能再违法了。”

除了陶艺培训班外,未管所内还有计算机、烹饪、茶艺、调酒等课程的培训班。“项目符合年龄特点,半做半玩的性质。把监狱管理需求和服刑人员今后发展需求结合。”据未管所党委书记、所长鞠光介绍,这些培训班都是在前期了解犯人们需求的基础上设置,通过把简单的劳动项目与社会上的专业考证结合,帮助即将出狱的犯人和相关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社会立足的能力,我们是最后一棒接力棒。”

鞠光表示,除了服刑期间,如果班上的学员在释放后仍有意向,可以继续参与学习深造。“现在我们这的未成年对象人数越来越少,我们有能力做到一个都不放弃,一个都不抛弃。”据他透露,曾有一名智力障碍的未成年服刑人员在所内学习绘画,最后素描达到九级水平。“我们尽可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哪怕学了没有成就,我们也不会抛弃你,至少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1月10日,未管所联合中国狮子联会共同举办了第五届“工学业”一体化工作汇报活动。孟良、陆婷在台上签约时,台下的孙伟不住地鼓掌,也许他看到的,是一年后自己站在台上的样子。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