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教育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中的诗教

青年报 杨蓓

11月13日,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170多位七年级学生,在黄玉峰校长、刘宗三老师的亲自率领下,来到“南孔圣地”浙江衢州,在这里,祭圣人,浸儒学,观学校,访金庸,逛古镇,研瓷艺,行古道……一路上且行且吟,欢乐多多。四天时间,一百七十多位同学和老师共同创作了2216首诗词。

青年报 杨蓓

欣  赏

先睹为快,因篇幅有限,只能择其一二

鹧鸪天·衢州研学

五浦师生拥翠来,柯山照眼墨青裁。

孔家一脉圣贤地,衢市千年锦绣开。

晚秋好,绿云来,人生教育巧铺排。

仰头又见高车去,正把春光节气栽。

刘宗三老师

未到衢州诗先行

山外青山楼外楼,玉峰弟子孔家游。

瞻仰千载儒贤圣,诗兴奔腾一路筹。

七(3)班戴子博

孔氏家庙

孔氏家庙十亩园,绿阴罅里见青天。

金樱高耸枝枝袅,银杏低垂颗颗圆。

仰看乌鸢翔古木,俯视鸥鹭戏暗川。

紧随玉峰诵大同,遍引诗书乐华年。

七(1)班 万一淳

万句不如一字好,千情难比百诗妙。

豫章辞赋真君子,棋盘辽阔不胜遥。

七(2)班 黄伊贝

水墨丹青诗词画,黄鹂牡丹白额虎。

馆中珍宝传信息,衢州人文耀今古。

七(3)班 祁偲豫

画廊一望如观花,花中似有神灵化。

看似简朴却惊愕,笔墨交错皆精华。

七(4)班 林祯怡

题赠新华小学下村校区

五浦少年访下村,麻饼楚橘酬情深。

桑翁六九门前立,古宅三园创意新。

自制香茶且代酒,巧培神树岂无魂。

屈平诗性若相伴,定创美文惊世人。

黄玉峰校长

清平乐·下村小记

潇潇雨过,桑下儿童乐。

草木无情人亦可,熠熠小池鱼没。

橙黄叶绿人嬉,金黄相映人怡。

宅里人欢皆乐,问谁多少闲橘?

七(4)班 朱赵依

大荫山“滑鼠”丛林飞越

吾辈来访灵鹫山,丛林飞跃滑鼠难。

学子漫步丛林内,婆娑古树影阑干。

冷风吹过轻拂面,江山如画心欢畅。

朦朦细雨从天降,脚下泥泞路漫长。

七(1)班 唐滢

江城子·滑鼠

少年无畏正轻狂,橙道难,便直上。

千里茫茫,何顾途漫长?

滚筒滑索又何妨?另择径,直言爽!

落下悬空怎为伤?一扶持,一力扛。

各显神通,你我秀一方。

笑傲拼劲总成双,向前看,笑声响。

七(1)班 金烨承

水亭门古街夜景

滔滔江水亭前流,千帆初歇鸟归心。

三街七巷华灯明,水光潋滟映古今。

七(2)班  龚悦文

华灯丽彩侵石门,衢江柳林伴深沉。

逝水东流越新桥,月光银洒漫老城。

自古来往几舟横,天翻地覆仍暖春。

世事变迁五千载,此地城墙爬老藤。

七(4)班 赵洋

念奴娇·游石梁

大潮东奔,飞浪里,尽是秋光白芷。

古来长风,明楚处,梧桐更兼细雨。

远岚萦峰,淡云销魂,翠柳招寒意。

凭栏望远,几番风雨情昔。

遥想良镛当年,才横文华,丹胆赤心。

飘雪时,雕弓逐鹿称奇。

笑书神侠,叱咤风云时,闲倚碧鸳。

世事如梦,一尊且酹江湖。

七(4)班 徐圣麟

钗头凤·忆金庸

杏花雨,飘桃路,绿叶青山春已去。散秋风,酒还浓,洒寒桨冻,雁冷苍穹。蒙、蒙、蒙。

寻齐鲁,平燕楚,斩尽余土无人怒。六均弓,斥长空,丈夫当吐,万丈长虹。雄、雄、雄。

七(2)班 许峻豪

访  谈

这么多优美的古诗词,怎么从学生到心里冒出?笔尖流出?笔者也非常好奇。

于是,我来到了复旦五浦汇学校,拜访了黄玉峰校长和刘宗三老师,在此一一为你揭秘。

那是一个薄暮的黄昏,大气而美丽的校舍在在雾气缭绕中卓然而立,缥缈又带着点梦幻,让我觉得似乎走进一个仙境。

Q:现代人写古诗词,难在哪里?

黄玉峰:一则不读,没有阅读的基础怎么能写呢?读得多了,自然会写了,就不难了;另外一个则是不写。很多人觉得古诗词难懂,其实尝试写写也就容易理解了,自己写过诗,知道里面的奥妙,理解起来就不难了。还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多读读,多写写就觉得不难了。如果说难,那就是平仄的掌握还是比较难一点,还有押韵。

Q:五四新文化运动,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当今社会,倡导孩子用文言表达,您现在倡导学生用古体诗来抒情达意,其意义何在?

黄玉峰:一个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是陶冶来培养的,不是教训能教训出来的,古人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就是说通过诗歌将一个人内在的情感激发出来。诗歌里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很多很美好的情感,一个人读诗的时候内心也会有微妙的变化。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情感,需要诗歌来激发。那些罪犯不是天生就是坏人,是因为美好的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到后面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说:“兴于诗”是放在第一位的。

Q:日常学校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作古体诗做哪些知识储备?用哪些方式方法来推进的?日常的学校生活中也创作古诗词吗?

黄玉峰:日常教学中不教古诗词创作,每次文化行走前,刘宗三老师会给同学们开讲座,讲怎么进行古诗词创作。

平时主要在读上面, 读诗的过程,自然在教。诗读得多了,行前点一点就可以了。

关键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写诗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平时我们不要求学生写诗,诗是在行走中产生的,看见一棵梧桐,看见一片落叶,“梧桐”“落叶”两个词就有了,加上“秋风”,一句诗就有了,“秋风落叶梧桐”,有词语,再加上自己的情感,诗词就产生了。

整天在家里是写不出诗的,写诗要有生活 ,要有环境,刘宗三老师带学生去江西庐山,那里有很多诗,借一句就可以写自己的诗了。

五浦汇学校开办之始,就带学生出去,在行走中写诗。4年来,一次比一次厉害,这次衢州文化行走,居然创作了2000多首诗,每人平均10多首。

Q:古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教孩子写古诗?您在讲座中给孩子们讲了什么,让他们点石成金,立刻变成诗人?

刘宗三:我是个数学老师,但我喜欢古诗词,传统文化,这得益于我的父亲。

我们对诗教的认识,是存在着误区的。只背不写,其实对诗词的理解也是不深入的。

每次文化行走之前,我会给学生们进行两个小时的培训:

首先我跟同学们讲为什么要写诗?我跟他们说学写诗,会写诗,懂诗的人生活是不一样的。我会用一些名人故事来激励他们。我是数学老师,我就举数学家的例子。古代的数学家里没有一个不精通古诗词,现代数学家里华罗庚、陈省身、丘成桐等也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诗和数学一样都是讲究和谐美,对称美和简洁之美。所以学写诗,也是在学一门很深的功夫。我跟他们说,写诗不只是诗人的诗,有情怀的人都能写诗。我还跟学生说,古体诗,格律诗是我们的“神传文化”,我们自己要尊重这5000积累下来的文化。

然后我跟同学讲如何写诗?我举的都是学生创作的作品,学哥学姐的创作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从不讲平仄,只讲押韵的古体诗开始。然后讲五言绝句,讲七言律诗,讲各种词牌名的写作格式,教他们背平仄表等等。

这样讲解过后,学生们写诗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对写诗的基本样式也有了解。然后我们踏上旅途,且行且吟,且写且教。在一个群里,要求每人每天发三首诗上来,老师们对发上来的诗歌进行点评,同学们之间也会互评。渐渐地,就没有一个人不会写诗了。行走归来,再去读书上的那些古诗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一般跟我们一起行走了三次的学生,诗词就可以写得非常了得。

黄玉峰老师常常说“小鱼跟着大鱼游”,在这过程中,老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写4首,我自己每天则会写8首,而且我写出来,发到群里后,学生马上会拿去倒诗词网上去对平仄,究竟对不对。所以若老师不会写诗的话,在学生中是没有说服力的。

和刘宗三老师聊完,走出办公室,已是夜晚,大雾弥漫,我在偌大的校园里走来走去,居然找不到校门了。这真是一种奇特的体验!在能见度不足5米的大雾里行走,我没有畏惧,也没有担心,心里却是异常明亮!这也许就是诗词的力量吧。

(文/叶凤春)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