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2018浦江创新论坛首次增设青年论坛

科创青年畅谈未来的第N种可能

青年报记者 郭颖

    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本报讯 为了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量、传递青年声音,2018浦江创新论坛首次增设青年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昨天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陆朝阳,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实验室主任维多利亚·科里查,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AI研究院副院长魏思等一批45岁以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先锋畅谈“关于未来的第N种可能”。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出席并致辞。

上海更加注重培养、集聚、用好青年人才

尹弘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峰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当前,上海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推动城市进步的第一资源。我们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培养、集聚、用好青年人才,更加注重青年人才的事业发展。

尹弘指出,长期以来,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上海科技创新事业,科技贡献度、社会活跃度、成果显示度显著提升。希望大家倍加珍惜大好时代、倍加珍惜青春年华、倍加珍惜广阔舞台,爱党爱国、矢志奋斗,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坚守正道、传播真理,让科学精神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希望大家更多关注上海、支持上海、融入上海,在上海有更好的发展,共同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撑、贡献力量。

论坛中,国内外青年科技才俊们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青年人才成长等话题展开交流,并与资深科学家们共话世界科技创新趋势、创新型城市形态等。

值得关注的是,浦江创新论坛·青年造就者联盟发布会同期举行。参加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的刘真、吕琳媛、彭楚尧、李婧、Adilson Motter等众多嘉宾在会后共同宣布发起“青年造就者联盟”。“青年造就者联盟”将汇聚来自全世界最新锐的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和创新理念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为努力消除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壁垒集体发声。

主办方表示,将会有更多关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延展活动,期待着新时代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青年新生代力量,为中国乃至世界注入更多的科技灵感和创新动能。

为中国“允许试错”的环境点赞

论坛中,青年科技人才最关注的是“如何突破创新瓶颈”的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为中国“允许试错”的环境点赞。

驭势科技CEO、联合创始人吴甘沙认为,突破瓶颈要有自我觉察,要有意识地转换角色,从一个科学家往企业家的角度去看。“科学家的使命就是发现和发明,发现是发现未知,突破人类智力的极限,发明是突破已知的东西。企业家应该是反过来,把创意变成钱,这个时候思维方式必须要改变。” 吴甘沙表示,自己从研究院出来创业很痛苦的一点就是要做调整,如何真正跟客户在一起,能够用一套话语体系,不要追求极致,不要试图用最优雅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通过技术本身以及和环境的互动,互相适应。“现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能够允许大家犯错,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找到最合理的一条道路。”

而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延峰则认为解决瓶颈最好的办法是时间。“这个时间并非是等待,而是在既定的时间中做出积极的努力,无论是科技的突破还是什么。用我们现有的技术解决问题,然后再找一个新的科研进行突破,一定是在应用和实践中校正,然后再突破。” 王延峰举例道,比如说这一轮AI第三轮的兴起,其实非常大的贡献就是算力。如果没有达到这么强的算力,可能还带不来第三代AI的算力,这也是芯片行业日以继夜的努力,所以时间是解决瓶颈最好的办法。“中国、上海现在有全世界最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我们有包容,允许试错,同时政府拿出最积极的政策和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引导科研的落地和科技的应用。”

“创新就是要交叉,还要深挖,交叉到无人区,深挖到别人没有挖到的深度,只要那里有宝藏,就有所创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认为,我们的年轻人已经进入了无人区,已经在挖别人没有挖到的深度,“我看到了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