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毁容式文物修复”让人痛心

文物修复 “浓妆艳抹”不相宜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最近网上关于“毁坏式修复”的话题很热。一些历经千年留存下来的文物,因为被过度修复而面目全非,造成不可逆的后果。而文物该怎么修,文物修复的标准该由谁说了算。这些问题在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不久前,微博认证为“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讲解员”的网友“许鑫NixUx”发布了一组对比照片,事关四川省安岳县峰门寺摩崖造像的修复。

图中这尊南宋时期的文物佛像被涂得五颜六色,既影响宝像庄严,也缺乏美感,还有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令人震撼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又相继提供了多处类似有争议的文物重绘、修葺照片,这样的行为被网友们称为“毁容式”修复文物。

修复文物本应该是一个很慎重的行动,因为一旦弄不好可能就会对原有文物造成损害,结果修复变成了毁坏。但是从现实中来看,一些文物修复确实显得很随性。在网友曝光的峰门寺石刻大佛修复前后对比图中可以看到,该佛像在修复前已有色彩剥落,但除右掌断掉,其余部位没有明显损坏。而修复后的佛像全身覆盖鲜艳的红、蓝、黄、绿等颜料,看起来像是被化了浓妆。

据了解,峰门寺位于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开凿于南宋,现存摩崖造像3龛23尊。该处造像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个千年文物被修复成现在这样一个模样,实在是让人心痛。但这决不是个案。网友提供的照片显示,广安市金凤山摩崖造像(俗称水月观音)、安岳净慧岩造像,内江市资中县东岩造像等多处文保单位造像均遭到彩绘。

在此次争议声起之后,一些文物主管部门对此作了回应。对于峰门寺摩崖造像的修复情况,安岳县文物管理局发布声明称,1995年6月,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门寺进行培修,聘请工匠对龛内主尊造像进行重绘,后被制止,其余造像未被重绘,至今仍保持原貌。对于宋代金凤山摩崖造像被修复的情况,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称,1994年3月,当地群众自募资金擅自修补造像的残缺部位,并涂上了红、蓝、青三色油漆。

修复文物这样严肃的事情,现在看来有很多不严肃的地方。当地人私修文物的时候,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在哪里?在文物被“毁坏式修复”之后,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又为何不进行恢复?此外,文物修复的标准到底有谁说了算?据记者了解,历史遗迹的修复,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修复原则是“以旧补旧”,即在文物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在有必要修复施工的地方,先用设备探查文物的年代及其主要成分,再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修复。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文物保护法同时规定,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文物修复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修复虽在目的、方法上存在差别,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质、原味上仍是具有相同理念的。作为一名专业的文物修复师,不仅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文物修复不能是一时兴起,而是要有着强大的理论储备,以及高超的技术。文物修复是一门科学,它包含了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同时还要有相应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类似四川这些露天石刻,有的作品历朝历代都有修补。而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刻里,修补的方式又确实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修复,那将有可能抹除许多历史痕迹。文物一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子孙后代只能通过图片去了解历史与艺术,我们就会失去滋养中华文化的土壤。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