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把入学第一课搬到线上 打造“科创风”迎新日

沪上高校让新生“预见”大学魅力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魏冰老师在《大学路上的必备锦囊》微课堂上。  受访者供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9月15日才入学的东华大学新生们已经提前在“新生第一课”系列微课堂上温故知新起这一开学典礼上耳熟能详的《大学》中的名句。课程第一讲主讲人、东华大学“最具人气MBA教师”刘东胜向尚在天南地北的新生们回忆起35年前自己参加高考的那个夏天。青年报记者发现,为了让“00后”新生未入校就“预见”大学的魅力,不少高校开始迈出新探索的步伐。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东华大学

将第一课搬到线上  利用碎片化时间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新生第一课”“预见”大学之魅系列微课第一讲《大学之道》于9月初正式上线。通过“微课工作室”易班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同时面向全校新生播出。

校方介绍,今年的“新生第一课”由4节微课组成。为了更好地引发新生对大学意义以及读大学之初心的认识和思考,调整好上大学的心态,微课筹备组特别将《大学之道》作为第一讲送到每位新东华人眼前,并由东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刘东胜副教授主讲。

第一讲《大学之道》播出不久,就有不少新生通过易班平台留言:“刘老师的微课掷地有声,让我更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了。”“利用午饭后的时间,学习了新生第一课,形式很新颖,内容也很实在,和以往想象中的大学课堂完全不一样,干货满满哒。”“很喜欢新生第一课,短小精致又让我浮想联翩……”

魏冰是东华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也是2017年上海市心理微课最佳人气奖得主。在上周一上线的第二讲微课中,魏冰以心理学概念中罗森塔尔实验、棉花糖实验等4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直击大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困惑,和新生一起打开《大学路上的必备锦囊》,引发同学们对“大学是什么”的思考。

据了解,管理学院党委从5月就开始筹备“新生第一课”,将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课时缩短为每讲15-20分钟,瞄准“00后”学生爱上的网络空间,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开课时间也从开学初提前到入学前,让新生尚未入校就能“预见”大学魅力。

授课团队从原有的单一化转变为多角色,有教授也有辅导员,有作家老师又有朋辈榜样,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使得课程丰富生动又充满思辨。酷暑中,团队就为确定主题、选择主讲人、准备讲稿、拍摄剪辑等忙活开了。讲台上短短15分钟,主讲人台下的准备却远远不止15个小时,但为了学生,大家觉得“这事儿值”。

上海大学

未入学先入“队”  新生参与ACM集训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的尊称。1996年该赛事由上海大学引入中国,成为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的最高殿堂。

上海大学ACM集训队近年来竞赛成绩良好,已连续三年闯入世界总决赛。每年暑假,ACM集训队的训练也从不停歇,今年,则是首度传递到了一批还未正式入学的2018级学生身上。未入学就先入“队”的竞赛集训,让21名新生直言收获满满。

从了解ACM竞赛的历程、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和平台,到参观实验室……集训队暑期集训的学长学姐们纷纷向“萌新”们倾囊相授。来自市北中学的周天澜同学与另外两位新生还组成了一支18级队伍参加暑期组队练习赛,成绩不俗。

原来,这3位18级同学都参加过高中组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奥林匹克竞赛,他们马上就适应了训练内容,并且互相结识成为了朋友,并迅速成为了上海大学ACM集训队的队员。此外,周天澜同学还主动担任了18级ACM竞赛的负责人,组织后续新生的参观。

校方表示,学科竞赛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动力带来源源不断创新激情,对于新生引领来说,此举也是在探索如何更早以学科竞赛为龙头激发激励学生成长,助力学生人才培养。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也渗透到迎新现场。在上海大学新生报到日上,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大团委通过许多展板和产品实物来展示上海大学在“挑战杯”“创青春”等国际赛事中获得的成果,同时,自学院的SRM战队应邀到场,展示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RobotMaster比赛中亮相的机器人,为新生呈现出自动控制、视觉识别等相关技术,激起新生对于机器人等各技术领域的兴趣。团委表示,希望扑面而至的“科创风”,让新生在心中种下种子。未来,他们也会是这些赛事的参赛主力军。

喂食机器人采用转盘式的结构,重量轻体积小,方便卧床病人无需下床自主完成进食;X-Arm上肢外骨骼机器人,便于携带,能实现手部各关节和肘关节的康复训练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日常生活辅助功能……无独有偶,为了激发新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兴趣,此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也在迎新现场、家长会、专业教育等场所,展示众多体积较小、操作简便、互动性强的学生团队科研创新成果。现场,研究生担纲讲解,指导新生亲身体验设备功能,使其对学院以及相关专业有更加感性的理解和认识。

“00后”新生王悦欣看着这些机器人,直言激发了自身对科学的敬佩,对生命的新奇,对机器服务于人方便于人的无限憧憬。“未来,我也想在我的专业里和同学们一起去创造更多服务于人的设备,将科学带入生命,让生命更加长久,让生活更加简便。”王悦欣说道。

 

 

青年报